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798,再造的是娱乐

      2003年度一开春,沙尘暴没来,却来了个SARS,搞得京城里万人空巷。然而如此艰难时世,四月中一场名为“再造798”的活动仍然引来汹涌人潮,川流不息。798这三个简单的数字,犹如接头暗号,在时尚男女的嘴里吐来吐去;你要是不知所云,就被踢出了吃喝玩乐的精英队伍。

       798其实是原国营798、718、706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的简称。它位于北京城东北角、四环之外、机场路南侧的大山子地区,是50年代由前苏联援建、前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的国家重点工业项目,曾经是北京乃至全国经济的重要地区之一。然而今日此地重新成为炙手可热的蒲点,肯定和工业大生产无关,凭借的是艺术家和文化人们的趋之若鹜。

      早到圆明园,近到宋庄、上苑,艺术家们在北京扎堆起哄也有年头了。不管是这个村还是那个庄,眼看着艺术家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扎堆的区域也因此越来越具规模。很快地,能在一块儿扎个像样的堆的,都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而发展到798,就不仅仅是几个谈得来的朋友添砖加瓦搭个小院子那么简单的组合了,大概是受了房产商的启发,始作俑者们不旦招呼了一帮小康或发迹了的艺术家们进驻厂区,更吸引了大大小小的酒吧、俱乐部、餐厅,以及各类设计公司、媒体制作等等和文化产业沾边的房客们。

      这肯定不会是798厂物业管理人员们的初衷。被称为“北京七星集团物业管理部”的组成是仍然穿着深蓝色工作服的原工厂工作人员,对他们来说,艺术家们到底相中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众多知名文化人们撰文立字的摆活,什么“包豪斯”啊,“后工业”啊,于是本来日渐破败的厂区人来人往越来越红火,闲置空房租得飞快。甚至还有人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跨国连锁超市进军厂区都不成问题,总而言之——艺术家们捧红了这块地价,搞活了地区经济。

      虽然要拆迁的传言从来没有中止过,然而艺术老中青们频频在媒体上发表高见,呼吁保护历史,再创辉煌,也就令厂里的同志们信心倍增。“Soho式艺术聚集”、“Loft生活方式”,这些所谓国际化色彩的字眼也开始频频出现在介绍798的宣传册子上,一不留神,还真以为又是一本某大款开发商的楼书呢。不过也别嫌俗气,早先上海“苏州河仓库”的夭折如同血的教训摆在面前。艺术家们只顾着自己爽,却没有和市场挂钩,创造经济效益。于是上书了半天,还是以灰溜溜的搬家告终。这回北京的精英们可学聪明了,先招上一揽子花天酒地的主儿,直接向新天地学习,先把这厂区改造成吃喝玩乐的去处,招引上无数时髦男女文艺青年,变成京城里继三里屯、什刹海之后又一潮流时尚之地。更何况有“文化艺术”和“历史见证”两面大旗撑腰,这名利双收的宝地,到时候谁要动恐怕也得背个千古罪人的恶名。

      早在三里屯开芥末坊的女老板冰冰再一次慧眼独具地走在了前面。厂部大食堂被她改造成了仁俱乐部——一个可唱可跳、静动皆宜的艺术中心。“现在要的是舒服。革命?已经过时了!”她充满自信地说到。事实证明,仁俱乐部在大部分场所还在装修,还在琢磨经营思路的时候,已经夜夜笙歌狂欢到天明了。从英国电子乐队莫奇芭的演出到香港贸发局的时装秀,北京城里的大小名人都能在此一觅踪迹,隔三差五的小型演出和舞会,也常常可以见到著名音乐人的客串玩票。

      冰冰的敢做先为,无疑是798的新劳模,好求上进者前脚跟后脚地追了上来。Vibes酒吧以实验音乐自成一路,内里装饰颇有欧洲小型lounge的风格。八十座空间是个把艺术与餐饮相结合的法国餐厅,其中的椅子千奇百怪,相比之下,吃饭反倒成了其次。八十座空间旁边就是一个1200平方米之大的时态空间,不定期策划一些当代艺术展览和活动;往左拐一点点,就是艺术圈内颇有名气的东京艺术工程,这个日本东京画廊的所属机构举办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展览。百年印象摄影画廊创建胡同游的徐勇所开,这里所卖的摄影作品倒属价廉物美。而诸如AT Café,NOW Club,乃至大名鼎鼎的金谷仓等等,都是转悠累了可以随便坐坐的地方。

      这一派繁荣昌盛,进一步证明了798和早先艺术家们扎堆的不同。艺术家发现了798,却未必是成就798的最大功臣,只能说是在成功的道路上推了一大把。而现在,艺术家们也像退居二线的革命老同志一般,在厂区内保持比较低调的姿态。除了几个经常挑头组织活动的活跃策划人们,其他人基本上都在工作室或者家里该干什么干什么。他们居住的区域也不像那些个酒吧餐厅那么显眼,不熟悉地形完全摸不着。赵半狄的黄色漂亮跑车算是个参照物,尽管他本人似乎不怎么在这个类似车间休息室的工作室里真正工作。倒是常常可以瞅见共租一室的刘野闲来在此教他的美丽太太画上几笔。马晗和他们相比,似乎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家一当都搬进了大车间,这边厢烧菜煮饭,那边厢摆个大乒乓台就练上了,当中就算是工作区域,真是革命生产两不误。白宜洛和陈羚羊是门挨着门的近邻,于是羚羊就常常钻进小白那间原本是女工浴室的斗室聊聊天、玩玩电脑什么的。

      至于刘索拉、洪晃一干人等的领地,和艺术家们则隔了一条主干道,无形中好像也算是个分水岭。尤其是洪晃,不仅带领一帮有志青年在一大车间里炮制各类时尚杂志,自己家的客厅也以两个带转盘的圆台面和一张麻将桌为开场白,真可谓玩到了家。而林菁则无意要凑这场热闹,她的工作室安静地藏在某个角落,人影也不见一个,只能看到工人们在院子里安静地给她的椅子作品上漆。

      以艺术或者不以艺术的名义,798“厂民”们各司其职地生活着。在仍然大干生产的隆隆机声之中,穿着蓝布褂的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衣着时髦另类的男男女女们则两班倒似地在天黑之际,从北京城里赶进厂来。这样的场景,不由令人想起张楚的一首老歌《上帝保佑吃完了饭的人民》,在此不妨对其中的一段歌词稍作篡改,作为本文的结束吧。
“…… ……
保佑工人还有艺术家 小资产阶级 文化人和酒吧老板
赚钱的赚钱 出名的出名 无所事事的人
请上苍保佑……
…… ……
开始感觉到撑的人民吧!”

 凤凰周刊 2003/06

The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