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大花布和竹躺椅

      看到这个标题,你一定会想到中国乡下的田园风景,而且还是记忆中的。因为如今的中国农村,只要富裕点的,都向城市学习,那份质朴和纯真正在日渐消逝……

      所以当我在遥远的北欧,看到那一块块色彩鲜艳跳跃的大花布和线条流畅的竹躺椅,便不由想起故乡。尽管布是芬兰的布,椅也是芬兰的椅。

       玛依亚·伊索拉(Maija Isola)是个农民的女儿,却在一九五零年代给二战后一片灰暗的芬兰带来了绮丽的春色。当年才22岁的她是玛丽麦高公司(Marimekko)第一个领固定薪水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为玛丽麦高最终成就国际知名品牌立下汗马功劳。三十多年,五百多种图案,伊索拉于四年前仙逝,而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布匹却仍然哗哗地在厂房里生产着,流向世界各地千家万户。伊索拉的设计以大胆的图形线条和丰富的色彩著称,其灵感来源于大自然、民间艺术和现代视觉艺术。农村里的人看到她的花布有一种亲切感,城里人则觉得具有独特的风情,五十年前的人雀跃于她的创新,五十年后的人则感知于怀旧,伊索拉的花布流行半个世纪,不得不说是奇迹,是她的个人艺术魅力和玛丽麦高成功商业策略之连袂佳绩。

      刚看完设计博物馆的“生活,艺术,玛丽麦高”展览,还在回味芬兰花布,感叹中国花布,设计协会的展览“竹的灵感”则进一步把我带入怀念江南的思绪。策展人找了些硬纸板做成的大纸筒,顶天立地参差不齐地耸立在会场,在幽暗的灯光下,倒也有些竹林的意境,只是九溪十八涧的秀竹又怎会有如此肥硕的腰身。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老人家绝想不到千年后会有那么一批北欧设计师们成为他的信徒。或许是“外行”的缘故吧,西人看竹子,完全是全新的角度,更没有东方人对竹文化的传统概念。经过他们的摆弄,这些竹子基本上“面目全非”,无论是水果盘,小桌子,还是躺椅,现代感十足。就好比竹们换掉了穿了几千年一成不变的外套,一下子从老古董变成了时髦的都市新鲜人。其实中国人对竹子的利用算是老祖宗了,只不过传统守得太紧,反而渐失生命力。日本人在竹子的当代设计应用上走得很先,更带动了西方设计师对竹子这一天然环保材料的兴趣。芬兰设计师把竹子和不锈钢、铬钢等各种现代材料结合在一起使用,不仅在视觉上形成强烈而有趣的对比,在功能上亦更为实用,贴近现代生活。

      具有芬兰特色的竹子显示出了简约风格的一面,着实令我这个从小用竹壳热水瓶、爬竹梯子的中国人开了眼界。于是在躺椅上放下身子,闭起眼睛,听着耳边的电子音乐,虽非江南丝竹,倒是更合我口味来着呢。

第一财经

The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