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 设计之都,拉开序幕

    每到年初,美国《纽约时报》发表的《45个必去之处》总是成为旅游爱好者们当年的风向标。今年的榜首巴拿马、第三名缅甸,均属意料之中的旅游胜地。可是第二名却爆了个大冷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原因无他,赫尔辛基轮值2012年的“世界设计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设计,把世界的目光再次引向这个被称为“波罗的海的女儿”的城市。

    对于这个北欧清冷小国来说,设计曾经是走出二战后贫困萧条境况的生存之道。作为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流派的重镇,设计早已融入芬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既不是稍瞬即逝的潮流,也不是肤浅流行的时尚;设计对于芬兰人,是一个观念,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其实也并不需要由“世界设计之都”这样的头衔来认可自身。不过事已至此,赫尔辛基这个刚刚被英国Monocle杂志评为“全世界最宜居城市”第一名的首府,肯定是要在龙年大出风头的了。

    当设计成为一个国家的招牌,甚至关乎其形象和身份,那它一定不止是杯盘碗碟之小清新和手袋头花之小可爱了。自芬兰设计于1933年在米兰三年展上首次亮相至今,它经历了从传统手工到高新科技工业的漫长演变过程。但不论是一个伊达拉(Iittala)的手工吹制玻璃花瓶,还是Ipad上被疯狂下载的“愤怒的小鸟”,创意,始终是关键所在。 赫尔辛基就有将近八千家创意产业公司,都凭脑力激荡来赚钱。如果把但凡以设计起核心作用的工业都算在内,那么,首都地区四分之一的就业人员都是靠设计过活的。

    若从设计史的角度来梳理芬兰创意渊源,自然有不少专业解读。然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当代芬兰社会之下,开放却是创意的关键词。开放(openness),正是本年度赫尔辛基“世界设计之都”所主打。乍听之下,它似乎和设计无甚关联,但事实上,芬兰作为一个连续多年在“全球最廉洁政府”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国家,透明和公开,不仅是公共机构的行事准则,也是公民百姓为人处事的态度。这种态度体现在设计上,就是尽可能公平地向每一个人提供服务,而不是成为少数权贵的奢侈品。

    设计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创造一种更美好、更快乐和更易居的生活环境。对于一个实行全民健保和福利、从幼儿园到大学均免费的国家来说,没有什么比把日常城市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好更重要的事情了。赫尔辛基的公共交通系统之迅捷和高效,堪称全世界少有;推着婴童车的家长不必买车票,更是芬兰服务设计对人之关怀的典型例子。由1911年就提案而发展至今的赫尔辛基中央公园,贯穿城市南北,有长达100公里的林荫跑道和滑雪道,连接沿途民居,以最大限度提供健康自然的都市生活。

    芬兰的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最佳之一。在水品赏活动中,赫尔辛基的民用自来水轻易胜出法国依云瓶装水。的确, “千湖之国” 得上天眷顾,拥有纯净的水资源;但就在三十年前,繁荣的芬兰造纸工业也曾污染湖泊。这说明,在人治社会,没有昌明严谨的监管,再好的自然资源也能挥霍一空。芬兰人的好日子同样来之不易,而公平、人性的设计理念为其家园建设之基石。

    原文刊登于《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