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 秋·设计周

    设计年已过大半,精彩的却姗姗来迟。九月份整个大赫尔辛基地区有将近两百个设计展览和活动,且大多免费,算是破了“2012世界设计之都”的活动纪录。最突出的,应该是一年一度的“赫尔辛基设计周”,除了强调芬兰本地和北欧地区的一些设计师作品,也融汇了国际性的设计展览和专题讨论。

    “Pecha Kucha之夜”对于设计和建筑业界的人来说大概不陌生了,这个在全球各城市风行的演说模式专门针对设计师和建筑师们。演讲者必须在二十张幻灯片播放结束之时,结束他的讲话,幻灯片以每张二十秒的播放速度进行,所以整个演讲总共才六分四十秒。出现在本次赫尔辛基“Pecha Kucha之夜”的演讲者们以欧洲新生力量为主。虽然源于日本的Pecha Kucha原意为“闲聊”、“喋喋不休”,但真正的Pecha Kucha演讲却需要言简意赅,主题鲜明。这对于本来话就不多的芬兰人来说,似乎不难,但芬兰人的演说有时候往往过于务实,虽然有料,却少了点技巧和噱头。

    为了配合设计周,赫尔辛基大街小巷的不少设计师工作室都开门迎客,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代表性建筑也向参观团队开放,比如儿童医院和图书馆等等。不过在所有这类发现城市宝藏的活动中,最有意思的是“赫尔辛基标签”。参加者必须在十天之内,根据地图,找到遍布全城的八十个红色标签,它们都在赫尔辛基最有特色的建筑风景附近。谁发现最多的标签,并且抢先拍下照片上传,就能赢得奖品。虽然是个传统的寻宝游戏,却也类似芬兰人比较擅长的定向越野运动,只不过不在树林而在都市街巷。人们通常会忽略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中的点滴美丽,这八十个“赫尔辛基标签”都是赫尔辛基最值得欣赏的佳处,活动组织者们希望通过如此寻宝,提醒人们珍惜身边的瑰宝,保持一份对日常生活的新鲜感。而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开放日活动,是一大批商家集体延迟营业时间,开放夜市。这对总体营业时间大大短于中国的芬兰来说,也算难得一有。而最难得的,是夜市开放阶段,欢迎所有狗主人带着狗进店。芬兰的狗们本来待遇就不错,很多公园里设有围栏圈起来的狗公园,供狗们在内撒欢,没狗的还不能进。狗们也能坐公共交通,公交车上司机后面的座位,专门注明了是给带狗人士,尤其是帮助残障人士的专业狗和他们的主人们坐的。可就算这样,狗们进专卖店的机会还是不多,所以狗主人们乐得乘此良机带狗们开开眼界,淘淘狗用设计品。

    芬兰年度最大的家居设计博览会Habitare当然也乘着设计周的热乎劲儿开张。这样的大型展览,更针对公司客户,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似乎显得过于铺张而缺乏实用性,尽管其中不乏家居用品。更多的展示,是向公众提供一个新概念或者所谓的流行趋势。今年Habitare中的“垃圾旅馆”颇为瞩目,吸引了很多观众。制作者仍为上届Habitare“垃圾设计”的始作俑者,经过两年的操练,这一次的展览规模更大,作品的观念性也更为突出。旅馆中每个房间都由一个设计团队负责打理,选材百分百垃圾,设计从理念到实际操作,都遵循环保和可持续准则。由旧电视机改制的照明和装饰摆设、由旧门板搭起的桌子,内藏可睡觉的席梦思垫……,绝大多数作品观念比较前卫、制作不那么简单,对于不具备一定动手能力和超前思想的普通人来说,似乎不是个可效仿的榜样。从这个角度来讲,“垃圾设计”不能算是一种革新(innovation),因为它的需求不会很广泛,尽管它的观念——变废为宝,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所以“垃圾设计”的创始人也曾说,“垃圾设计”的展览并非为了卖这些设计品,更重要的是给人以灵感,自己开发自己的垃圾作品。

    设计周中另一项广受民众欢迎的活动就是蘑菇识别和烹饪大会了,尽管它和设计好像没什么关系。每年秋季是采摘赫尔辛基树林里美味蘑菇的好时节,可是每年总有不少人因误食毒蘑菇而进医院,可见大自然总是有她最神奇的设计,来应对贪得无厌的食客们;在呼吁不可过度采摘的同时,没有什么比要小心采摘更能让人心存敬畏而主动节制的了。

    原文刊登于《商务旅行》

  • 一日饭店

    若干年前,各国城市在激烈角逐2012奥运举办权之时,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为了表示对英国的不屑,贬斥英国烹饪极其糟糕;可他偏偏还拖泥带水地顺便把芬兰也给贬了,“英国菜是世界上除了芬兰菜以外最难吃的菜了。”

    从来没有人会说自己的家乡菜难吃,芬兰人对此评论当然气愤填膺,却也有些无可奈何。因为相比世界各国美食,芬兰人自己也会承认芬兰菜之平淡无奇。土豆加点盐煮煮、大块肉加点盐炖炖,一看就是从物资贫乏年代流传下来的简朴烹饪风格。可是芬兰人也有擅长的,各种面包和糕点就做得相当出色,不仅品种繁多,选料和做法也很健康。

    事实上,芬兰的传统烹饪和家常菜,倒和芬兰设计的极简和功能主义一脉相承。一是大多数菜做法简单、步骤不多,配菜和用料也点到即止;二是不管好吃与否,一定营养均衡且管饱。比起一些花里胡哨的新式菜肴,芬兰菜显得特别实在。而由于其简单性,对原料的要求就更高了;不新鲜的食材,可是经不住芬兰烹饪的考验。

    上周日刚刚举行的第四届“饭店日”(Restaurant Day)算得上是芬兰人对食物之热情的最高表现形式。这个创办于去年五月份的“吃货狂欢节”源于赫尔辛基,其出处至今模糊不清,但概念清楚、执行简单,是个不折不扣的草根行为,以至于它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成为又一个极其“潮”的芬兰出口产品,尽管现在芬兰境外响应的人并不多。

    所谓“饭店日”,就是在这一天,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开餐馆,卖自己做的饭菜。客厅、前院、办公室、公园,甚至马路边,只要是不侵犯他人领地,不妨碍公共交通,打开窗户摆张桌子即可开张。这是不需要任何营业许可证、也不必交税的一天,只要你对自己的烹饪水平有信心,够胆摆摊儿就行。“饭店日”倡导者在网站上号召各位大厨充分发挥各自想象力,点子越怪越好,反正没有任何规矩,玩得就是个乐。一日老板们可以提前到“饭店日”网站地图上登记自己的饭店信息,届时吃客们即可下载“饭店日”APP至手机,循着地图,一家家地吃过来。

    去年五月 “饭店日”刚办时,整个芬兰也只有34家“盗版”饭店,可上周日已近七百家,其中赫尔辛基地区占了三分之二。“饭店日”的受欢迎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以至于十一月份即将迎来新一届“饭店日”。照此趋势发展下去,不管是老板还是顾客,都恨不得“饭店日”月月有,周周有,甚至天天有了。这也难怪,但凡吃过的人,都知道“饭店日”的一日老板们,很多都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的民间英雄,个个都是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端出来的都是独家秘方。其次,像芬兰这样的高福利国家,饭店价格普遍偏高;由于地广人稀,城市虽干净整洁却也乏善可陈,哪有街头小吃可觅。于是,“饭店日”便恰如其分地满足了人们在闹市街头寻找便宜小吃的心理需求。排个长队、掏出零钱,买块小饼儿,这样的过程倒也成了饶有趣味的一种娱乐,既饱了口福,也很有新鲜感。一样的城市和街道,因了那此起彼伏的小饭庄,一下子变得不一样起来了。尤其是移民们所带来的各国异乡口味,更令芬兰人趋之若鹜。

    目前为止,似乎还未见有任何政府部门插手干涉“饭店日”活动,甚至也没听说任何“注意事项”或“相关规定”。不过就饭店们在公共场所的分布情况看来,似乎仍有某种不成文的约定俗成,以至于大家都相安无事,气氛友好。很难想象,如果有朝一日“饭店日”发展到中国来,会遭遇到怎样的境况。有一点可以肯定,“盗版”店主们是肯定不能像在赫尔辛基那样满大街乱摆摊儿的。而中国并不缺又便宜又好吃的街头小吃,所以似乎可以预见,具有中国特色的“饭店日”,大概会是在像欧阳应霁那样的美食家们的带领下,成为都市潮人们串胡同、走弄堂的精英消费项目。

    原文刊登于《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