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美国经济

  • 美国人忙上“回炉课”

          眼看着,美国的失业率创了26年来的新高,而且抖抖索索地要超过10%了。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在一些分发免费食品的慈善机构门口,不少来人都穿着体面,甚至开着好车、带着名牌墨镜,搞得工作人员顿生疑心。殊不知,这些都是原本生活安稳的中产阶层,失工已久,居然迫不得已也过起了乞讨的日子。

         这场金融危机,可能会令很多“吃光用光”的美国人意识到,“居安思危”、“备战备荒”的“亚洲式”生活方式还是有道理的。与此同时,职业技能在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亦显得格外重要。一场重新回到课堂,接受再教育的热浪,就这样在全美的失业大军里翻腾起来。

          大多数失业者都想快点上岗,而且只有极少数才有财力和耐心做长线投资。也怨不得他们急功近利,生活压力就在眼前摆着。所以,搞清楚什么样的工作最短缺,便是这些成年学生们亟需搞清楚的重要信息。健保行业首当其冲。2009年上半年,美国的医院就新雇了将近两万名工人,而且仍在继续招工。面对金融危机后的烂摊子,风险经理人仍然需要;而有心给自己增添管理和生意技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将颇受欢迎。

         根据美国政府的有关机构研究表明,有些行业即使是在如此不景气的经济下,仍然在不断扩招。医院和教育系统是急缺专业人才的地方,而所有和环境保护有关的工作也十分热门。“再教育”,成为美国许多职业人重新上岗的关键战略,人们都想经过短期培训,转入工作机会更多更好的行业。然而转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般来说,在自己原有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的基础上,稍作调整是最明智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向,一下子跳到毫不相干的行业里去,实属冒险。一些人力资源专家指出,一张证书有时候并不能代表什么,要想使你的短期培训显得有份量,必须慎重挑选合适自己,并给自己“锦上添花”的课程。否则花上一万二至一万四美金的学费,只有证书,却无实际操作技能,对大家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正当很多人意识到充电之重要性时,各类院校和培训中心不失时机地推出各种长短课程,以满足市场需求。大多数院校的成人教育课程并不便宜,这对原本就拮据的学生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好在美国有一千两百所社区大学,其学费低廉,分校众多,正好解决了这一求学需要。所谓社区大学,是美国的一种公立学校制度,由所在的郡居民地产税建成,只要你是当地合法纳税居民,所缴学费就相当低。比如社区大学一门课或许只要两三百美金,而同样的课程在四年制大学,却可能要三四千美金。当初社区大学的成立,就是为了给没钱或者不够格继续上学的高中毕业生们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它的最高学位相当于大专。有些孩子读了两年社区大学就找到了工作,有些将学分转入其他大学读本科,这样便可省下不少学费。社区大学的教学质量并不差,常有颇受尊重的讲师和教授上课。比如美国副总统拜登的夫人身为博士,随夫搬入华府后,就到维吉尼亚州的一个社区大学教英文去了。奥巴马总统也曾在某社区大学演讲中说到,社区大学是让更多的美国人接受继续教育的关键,也是提高美国全民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现在,更多的白领涌入社区大学进修,他们当中不仅有硕士,还有博士。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学位重要,技能也很重要。和其他大学一样,社区大学如要提供更有用的职业进修指南,必须本身对经济风向和就业市场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分析。目前来说,还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够出具数据,显示进修生的就业率。有的人很快找到工作,比如职业病理疗师和IT工程师;有的人迟迟没有下家,比如项目经理。

         不管职业专家如何分析,最重要的还是要搞清楚自己的特长和理想。盲目跟风总是不合适的,谁又能保证现在热门的行业会永远热门呢?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快,很多美国人在2009年不得不重新规划人生。重回课堂汲取知识养分,不管怎么说,都应该是件好事吧。

         原文刊登于《金融时报》FT中文网

  • 美国中产大战经济危机

         米歇尔已经很久没参加我们读书会的聚会了,因为她被老板告知,地区办公室要关闭了,所有工作人员都面临遣散。也就是在这当口,华尔街的银行倒了。于是,当了多年编辑的她,心急火燎地四处找新东家,工作自然很不好找;于是她又开始招揽自由撰稿的活儿,似乎又回到了刚毕业那阵子,拳打脚踢地好不辛苦。

          被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解雇了的前任竞选经理曾经大言不惭地对着美国记者们说,现在美国所谓的衰退只是心理上的(mental recession),可话音未落,这“心理问题”就噩梦成真了。这也使得本届总统大选格外精彩和紧张,究竟谁将是带领美国人民走出困境的英雄领袖,双方支持者各有说辞、相执不下。

          说实话,在美国首都华府高尚区域溜一圈,我还真看不出萧条的迹象。街上的流浪汉似乎也没有明显增加;商店虽然都挂着打折的海报,可仔细一盘算,价格只增不减;报纸杂志对奢侈品的宣传仍然猖狂得很。用我一位乌拉圭朋友的话来说,这哪叫萧条啊?看你们个个还不都在吃香的喝辣的?她是非得看到我们吃不上饭才罢休。

          事实上,我这位乌拉圭朋友是没有看到吃不上饭的人而已。她拿着奖学金,被基金会的人带着去各大城市的企业和机构观摩考察,怎么可能接触得到唉声叹气的落魄鬼呢?不用走远,从华府往外开个几十公里,站在公路隔离带中间举着牌子讨钱的人就开始多了。以前,还都只是明显的酒鬼或瘾君子,现在,一些看上去挺像样挺体面的人也站了出来。从次贷危机到经济大萧条,美国的中产阶级结结实实地挨着了。许多辛勤工作的夫妻,由于还不出房贷再加失业,不得不带着孩子住收容所,一夜之间“美国梦”就破灭了。加州圣芭芭拉的一个公司甚至推出新业务,让失去家园的人晚上把车开到有专人把守的停车场,睡在车上。这样,不愿意到收容所丢人现眼的上班族白天继续上班,晚上睡在车里,总好过睡大街。根据美国的法律,不可以把车停在公共场所睡觉,所以这门新生意倒是在一片不景气中挺红火。

          就连好多年都不那么走俏的商家优惠券也突然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赖。这种美国人叫做“coupon”的优惠券通常都夹在周末报纸或超市免费报纸中,优惠金额一般少则几毛,多达几块。据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是优惠券的鼎盛时期,之后使用率便每况愈下。一直到去年,优惠券的使用率停止下降了,随着经济状况越来越悲观,越来越多的家庭再一次拿起剪刀,耐心地挑选票券,算起蝇头小账。随着互联网、手机等多种通讯媒体的发达,优惠券也以各种新形式出现,纽约州有位老兄甚至专门做了个网站,还在You Tube上开讲座,教大家怎样收集整理优惠券,省钱省到家。他还号称“这是门艺术”。

          当进账停止之时,自然要节省开支,大手大脚的美国人逐渐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家庭生活的另一重大改变,是随着收入降低甚至失业,全职妈妈们重新走上工作岗位。靠老公一个人养家的传统模式对很多家庭来说不再行得通了,夫妻俩为了赚钱,给孩子和家庭的时间就更少了。不过对于失业而找不到工作的人来说,比如我的女友米歇尔,似乎可以喘口气换种活法,索性照看孩子和家事。美国当代家庭议会的研究主任说:“很多下岗父母都很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宝贵时间。”但他坦诚这是建立在父母没有经济压力的基础上,而根据他们的调查,的确有很多孩子表示,他们的下岗爸妈显得“更紧张,更有控制欲”。

          米歇尔其实也可以把她两岁不到的儿子从收费昂贵的幼儿园接回家照看,以减轻经济负担。但她曾明确抱怨过受不了全职保姆兼奶妈的日子,自然不愿出此下策。我只担心,美国的新闻行业裁员只增不减,此时再就业谈何容易。只怕情况越来越糟,就由不得她来挑三拣四地选择生活方式了。

          原文刊登于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Financial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