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经济衰退

  • 萧条时事中的奢侈

        有人说,只要看大街上女人的裙子长短,就可测出世景如何。经济越好裙子越短,经济越差裙子越长。其实,这只是茶余饭后的说笑,不必当真。但经济越萧条,口红卖得越好,倒是颇有市场依据。紧缩银根的女人们,总会想办法宠宠自己,买一支二三十美金的口红,也算是奢侈品了。

        艰难时事对设计师的考验尤为严峻。没有任何时候比此时更能甄别出什么东西是不必要的,而什么东西可以给愁眉紧锁的人们带来一丝慰籍和一点快乐。遥想一九五零年代,芬兰当代设计祖师爷卡伊·弗兰克(Kaj Franck)设计了Teema系列餐具(”teema”意为“团队”),其中的奶罐尺寸不偏不倚,恰巧放在双层窗户中间。那是二战后负债累累的芬兰,经济萧条、人心落寞。Teema奶罐正是给买不起电冰箱、省着用奶油的老百姓设计的。

            Teema系列至今很受欢迎,因为这个小故事,我对它更加偏爱。而它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盘子、以及稍稍上扬的盘边设计,令我这个经常做东方料理的人尤其受用。Teema看起来很不起眼,你甚至还会觉得它有点土气,不够漂亮,但我钟意它的低调。半个世纪过去了,它还在推出新的颜色系列,足以证明其持久的生命力和可继续延伸的潜力。

        美国人和芬兰人的性格果然是有所不同的。如果说芬兰人在不景气的世道中提倡吃苦耐劳,美国人则更擅长鼓舞士气、强作欢颜。华尔街倒了,派对结束了,所谓难过的年关也到了,可翻开各大时尚设计刊物,闪亮豪华的奢侈品推销只多不少。《时代》周刊的“风格和设计”冬季特刊居然主打“奢侈目录”,因为其编辑认为,此时此刻,人们要么不买,要买就买最好的。我想,这或许也算是给她手头的那些奢侈品广告商们一个交代了?只怕那些下岗CEO们要藏好这期杂志,不给平时花惯了的太太们瞅到才是。

        《时代》编辑至少还是说对了一点——萧条年景下的设计亟需创意和想象力。“第二生命”(Second Life)这样的虚拟网络世界就显得更有诱惑力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向往富有和权力,到了网上,人们的欲望有增无减,因为在虚拟世界中享受荣华富贵要比在现实生活中容易且便宜得多了。一年买45辆高级跑车——就算是现实生活中的富豪恐怕也难有如此潇洒手笔,在虚拟世界中却完全有可能,尽管这要花真的钱。有趣的是,花真钱买只在电脑屏幕中生存的奢侈品,是目前虚拟网络生活中的最新潮流。小岛、瀑布,和水晶房子,这一切在“第二生命”中标价416美金;在另一个虚拟世界“那里”网站(There.com),赛恩汽车只需75278美金不等;vSide是一个小小的虚拟派对网站,在那里花上25美金就可以拥有一艘华丽的游艇。

        越来越多的人深陷假想奢侈品买卖,越来越多的真商家也在网络中开店,从名家包袋到意大利别墅,你所能想到的高级品都可以在网上找到。根据行业统计分析,去年一年,有超过1.5亿美金花在虚拟货品上。难怪《时代》编辑毫不犹豫地把这些虚拟世界也评为2008年度奢侈品享受的最佳去处之一,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谁能够质疑,这些由真人躲藏在后的假世界,没有给真人带来真实的快感?情感指数始终是设计元素中不可忽视的衡量尺度,就算太疯狂,亦有其可取之处。

        从Teema奶罐,到一辆只是由像素构成的跑车,人类的需求横向跨度越来越宽。哪种更重要,哪样对人类和世界的意义更大,似乎不能简单论之。我们需要很多不同的设计,来响应许多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呼吁更具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崇高理念,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封杀纯粹的娱乐精神和享乐主义。既然我们没有给全世界的人设计一款世界制服,我们应该允许大家各有各的活法,与其徒劳地劝说人们把钱扔进捐款箱而不是电脑终端,不如把慈善行业也饶有趣味地在虚拟世界中开办起来。

        原文刊登于《经济观察报》

  • 美国中产大战经济危机

         米歇尔已经很久没参加我们读书会的聚会了,因为她被老板告知,地区办公室要关闭了,所有工作人员都面临遣散。也就是在这当口,华尔街的银行倒了。于是,当了多年编辑的她,心急火燎地四处找新东家,工作自然很不好找;于是她又开始招揽自由撰稿的活儿,似乎又回到了刚毕业那阵子,拳打脚踢地好不辛苦。

          被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解雇了的前任竞选经理曾经大言不惭地对着美国记者们说,现在美国所谓的衰退只是心理上的(mental recession),可话音未落,这“心理问题”就噩梦成真了。这也使得本届总统大选格外精彩和紧张,究竟谁将是带领美国人民走出困境的英雄领袖,双方支持者各有说辞、相执不下。

          说实话,在美国首都华府高尚区域溜一圈,我还真看不出萧条的迹象。街上的流浪汉似乎也没有明显增加;商店虽然都挂着打折的海报,可仔细一盘算,价格只增不减;报纸杂志对奢侈品的宣传仍然猖狂得很。用我一位乌拉圭朋友的话来说,这哪叫萧条啊?看你们个个还不都在吃香的喝辣的?她是非得看到我们吃不上饭才罢休。

          事实上,我这位乌拉圭朋友是没有看到吃不上饭的人而已。她拿着奖学金,被基金会的人带着去各大城市的企业和机构观摩考察,怎么可能接触得到唉声叹气的落魄鬼呢?不用走远,从华府往外开个几十公里,站在公路隔离带中间举着牌子讨钱的人就开始多了。以前,还都只是明显的酒鬼或瘾君子,现在,一些看上去挺像样挺体面的人也站了出来。从次贷危机到经济大萧条,美国的中产阶级结结实实地挨着了。许多辛勤工作的夫妻,由于还不出房贷再加失业,不得不带着孩子住收容所,一夜之间“美国梦”就破灭了。加州圣芭芭拉的一个公司甚至推出新业务,让失去家园的人晚上把车开到有专人把守的停车场,睡在车上。这样,不愿意到收容所丢人现眼的上班族白天继续上班,晚上睡在车里,总好过睡大街。根据美国的法律,不可以把车停在公共场所睡觉,所以这门新生意倒是在一片不景气中挺红火。

          就连好多年都不那么走俏的商家优惠券也突然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赖。这种美国人叫做“coupon”的优惠券通常都夹在周末报纸或超市免费报纸中,优惠金额一般少则几毛,多达几块。据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是优惠券的鼎盛时期,之后使用率便每况愈下。一直到去年,优惠券的使用率停止下降了,随着经济状况越来越悲观,越来越多的家庭再一次拿起剪刀,耐心地挑选票券,算起蝇头小账。随着互联网、手机等多种通讯媒体的发达,优惠券也以各种新形式出现,纽约州有位老兄甚至专门做了个网站,还在You Tube上开讲座,教大家怎样收集整理优惠券,省钱省到家。他还号称“这是门艺术”。

          当进账停止之时,自然要节省开支,大手大脚的美国人逐渐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家庭生活的另一重大改变,是随着收入降低甚至失业,全职妈妈们重新走上工作岗位。靠老公一个人养家的传统模式对很多家庭来说不再行得通了,夫妻俩为了赚钱,给孩子和家庭的时间就更少了。不过对于失业而找不到工作的人来说,比如我的女友米歇尔,似乎可以喘口气换种活法,索性照看孩子和家事。美国当代家庭议会的研究主任说:“很多下岗父母都很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宝贵时间。”但他坦诚这是建立在父母没有经济压力的基础上,而根据他们的调查,的确有很多孩子表示,他们的下岗爸妈显得“更紧张,更有控制欲”。

          米歇尔其实也可以把她两岁不到的儿子从收费昂贵的幼儿园接回家照看,以减轻经济负担。但她曾明确抱怨过受不了全职保姆兼奶妈的日子,自然不愿出此下策。我只担心,美国的新闻行业裁员只增不减,此时再就业谈何容易。只怕情况越来越糟,就由不得她来挑三拣四地选择生活方式了。

          原文刊登于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Financial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