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中国新年,春节,传统,海外华人,中文教育

  • 美国人爱上了中国春节?

         眼看着中国春节又要到了,唐人街的舞狮舞龙队又要忙活了,中国超市的促销活动也要展开了,中国餐馆的年夜菜更是早早推了出来,吸引居住在美国首府地区的大批华人家庭。

          对于旅居海外的中国人来说,春节究竟有多重要?在异国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和熏陶下,本土文化是逐渐淡出呢,还是愈发显得珍贵?这个问题,对于毫不在意任何节日的我来说,原本无所谓。所有的传统节日,就算在中国,也越来越商业化,节日本身的传统意义和习俗,尤其在年轻人看来,越来越模糊不清。作为一个聚集了多元化民族和种族的国家,美国的公共假期仍然以基督教教义为主,但各种不同的其他节日,还是颇为热闹。比如中国新年,也算是个比较广为人知的节日,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微妙和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化在美国也成为了一种时尚,美国人已经不满足于在中餐馆吃吃宫保鸡丁,他们想更多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渴望,逐渐强烈起来。

          今年春节,对我来说,已经是在海外度过的第N个了。以往怎么过的,完全没有印象,不过是糊里糊涂混过来的,顶多是叫些朋友吃一顿罢了。但这一次,我却早早地上了心,原因说来比较老套——为了教育下一代。

          我的朋友李老师,作为当地小学“中文浸透教育计划”的老师,上个月就开始发愁,要给她的学前班和一年级班学生安排春节演出和壁报。说起这个“浸透教育”,也就是Chinese Immersion Program,这几年来在美国的公立和私立小学逐渐盛行。它的实施方法,就是班级老师采用全中文教学。数学、科学、手工等科目,全部用中文来教,一点儿英文不掺,至于中文课本身,当然更不用提了。报名参加“浸透计划”班的学生,并非清一色华裔。李老师的两个班,80%以上都是非华裔学生。中文作为一种外语,在美国的教育体制中,越来越受重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把掌握中文作为孩子将来可以持有的一种特殊技能来培养。就像在中国的英语热,美国的中文热同样火爆,完全可以用“从娃娃抓起”来形容。

          为了让这些本来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孩子们了解春节,我和李老师搜肠刮肚地收集有关牛的童谣和资料,它们必须介绍一点春节的传统,但有趣而简单,才适合孩子们消化理解。毕竟,这些夏天才开始参加“浸透计划”的孩子们中文还很有限。于是,我们把《麦当劳农场》关于牛的那一段歌词翻译成中文,也算是有了和牛有关的节目,况且曲调是他们本来就熟悉的,不会太生疏。李老师把简单的问候祝贺语改编成朗朗上口的诗句,给孩子们人手配一个弗拉明戈舞者用的小响板,权当山东快板来表演了。至于壁报,找了一些牛的图案,以及家家户户吃团圆饭的景象,就算是一点春节小常识的介绍。

          这一阵忙活,让我对自家的春节也操上了心。我那俩小子,只知道有个可以带来很多礼物的圣诞老人和圣诞节,却压根不知还有个可以拿红包的春节。和众多带有宗教意义的圣诞活动相比,他们所接受的“春节教育”几乎等于零。我应该搞点儿什么招数,让他们也对春节印象深刻呢?我们也没有一个类似于圣诞老人这样的春节人物,可以“威胁”他们做好孩子听话,否则没有红包,而把财神爷当偶像来敬畏显然是不合适的。

          想来想去,还是去中国城看舞狮舞龙比较合适,然后叫些朋友们来一起包包饺子凑热闹,要不我再教他们做个揖说一声“恭喜发财”?希望让孩子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迫切心情,恐怕只有海外华人才有。越是远离故土,越是不舍传统的根,更奢望孩子们能了解、认同自己的根,尽管做父母的自己可能都没怎么学好过。就像我身在美国,却坚持和孩子说普通话;而他们在中国的同龄人们,正努力地学着ABC,说着Merry Christmas,说不定还都有个英文名儿。

         原文刊登于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