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伦勃朗,铜版画,波士顿

  • 放大镜下的伦勃朗

           美术馆办大师画展,向来都是腰杆挺直,嗓门比平时响三倍。大师嘛,还怕没人捧场?

          凡事都有例外。本月刚刚在波士顿工艺美术馆(简称MFA)开幕的伦勃朗大展就挂着大师的盛名,有点心虚地取了个讨巧的展名――“伦勃朗的里程:油画家 素描画家 铜版画家”。事实上,如果按照数量来决定性质的话,这个有着二十三张油画、三十五张素描,一百六十张铜版画的展览应该叫“伦勃朗的里程:铜版画家 素描家 油画家”才对。

          可是真那么叫的话,恐怕票房就惨了。大多数人花钱看油画,其次是素描,因为大多数人至少知道油画和素描是怎么回事。至于铜版画,就听上去生疏多了,看着那一张张通过铜版印制成的印刷品,总觉得和画家之间的距离又扯远了。

          当然,伦勃朗的铜版画之有名并不亚于他的油画。事实上,在他人生境遇不佳之时,铜版画帮助他渡过了不少经济难关。MFA策展人克利弗德·阿克雷花了四年时间筹备这场展览,终于从世界各地借到三分之二的伦勃朗作品,而其中铜版印刷品更是从数量和质量上讲都具有一定权威性。展览没有按照枯燥的年表陈列流水帐,而是根据同类题材进行铺排类比,通过画家对用一主题的不同艺术处理手段,观众可以明显地发现伦勃朗的风格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微妙差异或逐渐发展,甚至大相径庭。

          和十七世纪的很多艺术家一样,伦勃朗的作品有很多出自宗教题材。其中1650年创作的三联张铜版雕刻画“耶稣和两个小偷被钉在十字架上”是展览中特别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其中一张苍白、精致;一张黑黢黢而显得危机四伏;最后一张充满变化多端的斜线条,似乎暗示着天启。在视觉信息过盛的二十一世纪,依靠先进的印刷技术,甚至PHOTOSHOP就可以作类似处理,但在当时,画家仅仅凭借一双手和一块铜板,就把完全相同的内容塑造出了完全不同的氛围,的确令今天的观众亦折服于他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伦勃朗也喜欢画自己,经常利用自身这个廉价的模特练习人物表情。MFA展览中一组素描自画像就记录了青年伦勃朗惊讶、古怪、好奇等等有趣的面部表情。策展人阿克雷在展厅里走来走去,西装上就赫然别着一个根据这组素描画制作的圆形大别针――一个神情古怪的伦勃朗的大头,颇为好玩,惹得不少参观者们事后都冲往卖品部。

          可惜伦勃朗他老人家在世时可没有这样的生财之道。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大富大贵的时候不善理财,不仅喜欢收集其他画家的作品,还买下阿姆斯特丹一栋自己根本负担不起的豪宅。晚年穷困潦倒的他几近破产状态,只有宗教题材的铜版蚀刻画销路不错,也算有所进帐。

          算起来,这些展览中的大部分版画应该有不少是当时的应景之作。绝大多数的尺寸几乎都可以一手在握,最大也不会超过一本书大小。《波士顿环球报》做展览预告时,还非常贴心地提醒观众:要想看仔细伦勃朗,可别忘了带放大镜。于是美术馆中就会见到不少妙龄女子从容不迫地从小坤包里拿出放大镜,其得意神情不亚于拥有某件时尚饰品。

          伦勃朗为什么喜欢刻这么小的版画呢?难道他存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雕刻技术吗?这样钻牛角尖的问题,到了阿克雷嘴里,就变得非常轻松而善解了――那时候流行而已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