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次贷危机 无家可归 HOMELESS 美国房产 美国经济

  • 无家可归的中产阶级一族

        走在美国首都华府的市中心,到处都是衣着光鲜、西装革履的行人。他们步履匆匆、神情严肃,一看就是为首都无数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无政府组织或银行律师楼工作的上班族。同样是也首都居民,那些散落在地铁口、小巷前和屋檐下的无家可归者们,则衣衫褴褛、臭气熏天。他们也像上班族一样,每天定时定点出现在自己的地盘上,有的拖着从超市搞来的购物推车,里面堆满了塞了家当的各种塑料袋,这就算是颇有资产了。

              Homeless,无家可归。除非是在电影《楚门的世界》里那样搭建的“人间天堂”里,我们在真实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遭遇,哪怕是在美国这样一个被世人指为实现人生梦想的地方。布什政府刚刚在七月份宣布,全美长期无家可归者的数目在20052007年之间下降了30%,在13万左右。一些专家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很多居住困难的家庭都没有估算在内,尤其是次贷危机所带来的房屋清算拍卖,会令很多家庭无家可归,而这个痛苦的过程还在进行中,结局并不乐观。

        看到无家可归者,人们常常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确,有不少吸毒者、酗酒者、小偷小摸者,以及懒人,最终选择街头作为自己的住所。然而每个不幸的人都有不幸的故事,如果获得必要的帮助,他们并非全都如人们想象般无药可救。尤其是有相当一部分无家可归者,绝非好吃懒做之人,他们有固定工作,只是因为工资过低,无法负担租金或房贷而不得不流落街头巷尾,这种现象在房价高昂的富裕地区尤其显著。次贷危机迫使一部分中产阶级也加入了无家可归者的队伍,这似乎耸人听闻,但却是事实。美国无家可归者联盟(NCH)的总裁说,“在次贷危机中的人们——房主和房客们,正在逐渐变得无家可归。”

        根据NCH这两年对次贷危机和无家可归现象的跟踪研究,他们认为目前美国部分地区无家可归者数目的上升和次贷危机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如果执政者不对此采取防范措施,将会使这一现象恶化且泛滥,其结果就是令数以千计的个人和家庭无家可归。似乎是给布什政府所公布的结果泼一瓢冷水,NCH通过自己的调查,认为有足够证据表明2007以来,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无家可归者逐渐增多。

        在这些受害者中,偏偏又是那些曾经为政府和国家卖命的退伍军人损失最惨。桑卓·罗荣从科威特服役归来后,虽然每个月只争两千八百美金,却被信贷公司花言巧语地骗得买下每月需还贷四千美金、价格四十六万八千美金的房子。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幸亏她最终获得《纽约时报》亟需基金会的帮助,得以重置新家,否则她将不得不风餐露宿。

        范儿凡克斯郡,是全美最富裕的一个郡,地处维吉尼亚州,紧邻华府。越南移民泰先生因为无法支付每月两千美金的房贷,不得不带着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打包走人。现年53岁的他是个校车司机,一小时薪水18美金;他的妻子因为手腕疼痛,辞去了美甲师的工作,一家人在临时收容所的日子当然不好过,尤其对于还在读书的年幼孩子们来说,更是艰难的。五个月寄人篱下的生活之后,五月底他们幸运地搬进了新家,这要感谢“住房第一”模式(Housing First)。

        “住房第一”这样的模式最早是在纽约开始的,多年来作为帮助无家可归者的首要项目在全美各州执行,效果相当不错。调查显示,在维吉尼亚两个郡的无家可归者中,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有工作,只是薪资过低,无法承担北维吉尼亚地区的房子。在这种情况下,“住房第一”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因为它帮助那些收入低的家庭走出避难所,开始正常生活,同时也减轻了郡政府的开支。当然,僧多粥少,申请者不仅讲究个先来后到,也必须通过十分严厉的面试,才可能得到批准。泰先生搬入新居后,只需支付全家收入的30%作为房租,其余房租差额则有“人人争取住房机会”计划来补足。这项由美国住房和城市规划部门,以及房地美资助的项目,将在范儿凡克斯郡自主34个无家可归的家庭落户。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低于本地区中间收入的50%,便可以申请;在范儿凡克斯,也就是年收入低于两万五千美金的家庭。当家庭收入逐渐升至五万一千五百美金时,便会被劝搬离,以便让更多、更急需帮助的贫困家庭入住。

        诸如此类的房屋援助计划,在美国各州都有。看来中国人所提倡的“安居乐业”,也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在华府的另一邻居马里兰州,则由所谓的HOC,也就是“居住机会委员会”来帮助低收入家庭寻找住处。HOC拥有自己的房产,也管理一些房产,同时也和一些私人房产业主达成合作关系,通过各种不同的资助、抽签、担保等方式给低收入家庭、老年人,以及残疾老年人提供住房。根据HOC公布的2007年报告,排队等候HOC公共住房和补贴租用房的有两万两千多个家庭和个人。经济状况为见得好转,看来这个队伍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要越排越长,按眼下的各种补助方法,不符合申请条件的还大有人在,只好干等着。走运的也许很快就能抽签抽到公共住房,兴高采烈地搬进去;不走运的申请了好几年都不见转机。HOC的工作人员曾经公开对媒体表示,每年的申请者都有一两万,而空余房却只有几百家,人们必须要另找出路才行。

    今年夏天HOC特地新增了两处办公地点,方便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新办公室还增加了一些其他的社会服务和财政资讯等便民服务。HOC主任宣称在全美范围内,他们是第一个增加服务网点的,他认为这会给他们所服务的穷人带来便利,更会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面临逐年上升的客户量,HOC主任对2008年的数据显得忧心忡忡,他对媒体表示不知道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数目等着他。

        与此同时,加州圣芭芭拉的一个无家可归者机构“新的开始”倒是别出新裁,推出“安全停车”计划,给那些因为次贷危机不得不把“四个卧室”降格至“四个轮子”的无家可归人士。

        盖伊·特来弗是个室内设计师,因次贷失去房子后就卖掉一家一当,晚上住在由“新的开始”经营的一个停车场里。停车场里的“停友们”都很友好,他们都不曾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沦落到这步田地。事实上这也是这趟次贷风暴最令人心痛的现象,那就是大多数的普通家庭和正常人都卷了进去。洛杉矶市警局对“睡车族”们的上升颇感头疼,大多数的美国城市都不允许人们在街上夜宿车内。作为全美无家可归者人数最多的洛杉矶,“睡车族”已经成为一种逐渐上升的趋势,NCH的执行主任说,人们宁可睡在车上,也好过去收容所;而朋友家的沙发也不是长久之计。

        “美国梦”,正如电影《楚门的世界》里所表现的——蓝天白云,绿茵葱葱,窗明几净的温馨小屋……。这一切被一场次贷危机击得粉碎,输得最惨烈的要算安分守己打工度日的老百姓。一位美国专栏作家意味深长地指出,人们似乎忘记了分析导致次贷危机另一面心理原因,那就是——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美国梦:大房子、大车子,物欲横流,明明自己不堪负荷,甚至没有必要,却也硬着头皮为俗世的虚荣而拼命。此言说得颇为真切,信贷公司也正是捏准了人们的这个软档,才能旁敲侧击地得逞。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则有关次贷危机和无家可归的新闻,听来更如天方夜谭,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并非次贷危机而无家可归,而是身为无家可归者,也挤了趟次贷危机的热闹。纽约皇后区一位31岁的法兰西斯女士,和女儿住在收容所里有一些时日了。作为一个一小时只赚10美金的保安,她跑去申请租房,房产经纪人说没房可租,却问她信用如何。经过异常快速的信用核查,她被告知符合房利美的一项给首次买房者的贷款项目,不需任何头付。结果,法兰西斯女士荒唐地买下了四十七万美金的房子,每月贷款四千五百十七美金,直到她的房子被清算拍卖,她从来就没有付过一笔贷款。更可笑的是,后来她发现自己还莫名其妙拥有了第二栋房子,那是信贷公司让她签署的协议,目的是让她贷更多的款来还清第一栋房子。在批准她贷款的厚厚文件中,只有法兰西斯女士的名字和社会安全号码是真的,其他一切工作和信用背景都是捏造的,这才成就了这段荒唐的传奇。

        这无形中似乎印证了前面那位美国专栏作家的剖析,急于求成得来的美国梦,就像个五彩的肥皂泡,吹得再大再漂亮,爆得也越快越粉碎。只祈愿,更多的人都能有早日拥有自己的一片屋檐,睡一床自己的暖被,一夜无梦。

     本文参考文章:

    www.hocmc.org

    www.nationalhomeless.org

    Subprime Crisis: Us Foreclosures Bring Homelessness to the Middle Class, by Guardian Unlimited, 6/25/2008

    Homeless? Low-Paying Job? Her Mortgage Was Approved, Jennifer 8 Lee, The New York Times, 2/13/2008.

    Under One Roof That Isn’t a Shelter’s, Chris L. Jenkins, The Washington Post, 7/31,2008.

       原文刊登于经济观察报 Property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