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美国华侨

  • 美国华侨眼中的世博

         最近和一位久居美国的中文老师吃饭。闲聊时,她及其气愤地谴责她在加拿大的一位亲戚,“奥运会没带孩子回去,现在世博会了,也不打算回去!”她的嗓门不由自主地大了起来,“多么难得的机会啊,在自己的祖国,他怎么就不想着给孩子开开眼界呢?!”我试图安慰她,干笑着说,“你总要允许他无动于衷吧?”谁知这话倒更给她添了堵,“就是!他怎么能够无动于衷呢?”她喊到。

    我的一位好朋友曾经把这种激昂的情绪称之为“爱国华侨心理”,并且相当贴切地用在一位曾在奥运会上大出风头的海外中国艺术家身上。然而就是这同一位艺术家,曾经对我说,中国一些艺评人形容他在国际艺术界“打中国牌”是很可笑的,他在纽约古根海姆的展览天天排大队,是因为艺术好,和中国、和奥运毫无关系。“你在纽约办个中国奥运展览看看,”他说,“看能有多少人来看。”

    在很多中国人为世博会欢庆鼓舞之时,我想到了他的这句话。两年前我没回去看奥运,这个秋天我会赶个世博会的晚场;我以为,就算没条件跑专程,像我这样顺便看世博的人一定很多,毕竟良机难觅。谁知问了两位经常带团回国的朋友,却不尽然。

    一位朋友是组织美国中学生暑期回国进行学中文兼旅游的老师。受经济衰退影响,今年她的“生意”格外不好,报名参团的学生数降了快一半。二月份《阿凡达》热映没帮上忙,(她聪明地利用了《阿凡达》在九寨沟拍摄这一事实招揽团员);本以为上海世博会一开,或许会有蜂拥报名,毕竟上海在他们的行程中是重点停靠站,谁知依旧门庭冷落。

      另一位朋友是专业做旅游的。她创办的Wild China旅行社专门做中国的特色旅游,尤其是她的家乡云南线。当我向她祝贺她刚开通的“世博之旅”时,得到的反应却是一堆苦水。原来,每次她向其他旅游经纪人推销“世博之旅”,常常换来对方的一脸无辜。于是,她不得不给他们来一堂有关世博会的知识课,搞得很吃力。在她的客户当中,对世博会特别感兴趣的并不太多;即使稍感兴趣,也对拥挤状况颇为担忧。“我觉得上海世博会在海外的宣传太不够,他们没有把这部分市场做好。”她说。

    事实上,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后,美国各大报章杂志都有不同篇幅的报道,尽管多数非头版头条。报道重心除了世博本身,多数落在上海这个本就是新闻热点的话题,一些深度报道论及上海的生态和城市发展,尤其是因世博而起的拆迁工程。相比之下,令人难以置信的连锁袭童案件,反倒是成为比世博更抢眼的中国话题。要说上海世博会所做的专门广告,我还真没留意到,完全不比两年前的奥运热潮。

    出于好奇,也为了进一步测试一下我这位朋友的灼见,我跑到华府的宾夕法尼亚大街和宪法大道交界处,搞了点小调查。这里距离白宫和国会山不远,紧挨着华府头号景点国家大道,穿梭人群大多为与政治有关的上班族和旅游者。在我拦下的三十号各色人等中,11个点头知道上海世博会,19个摇头不知,而这19个当中,只有一个好学的女孩向我追究何为世博。

    华府地区的人民在全美国来说,应该是政治和文化素质比较高的。我这个迷你调查从规模上来讲,当然不具代表性,只能说是个随机抽查,自我娱乐罢了。美国人民只关心国家大事,不闻世界大事,也是有证据的;只要看看给左派精英们看的《纽约时报》和给平民大众看的《今日美国》的头版区别,便可略知一二。其实,很多中国人也只关心和自己有关、和中国有关的新闻,对很多世界时事漠不关心,尽管将来它们很可能会涉及中国人的命运。

    无论如何,美国人民现在最闹心的是BP那堵不上的油井。路易斯安那州的老少们要是为了这个忽略了世博,在我看来,也是情理之中。我那位朋友的加拿大亲戚,大概也有他认为更重要的人生大事吧,不看世博,未必不是爱国华侨;不知道世博和不关心世博的,也未必反华。

    原文刊登于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