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芬兰纪录片,北欧纪录片节,纪录片

  • DocPoint,北欧最大纪录片节

    2011年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上,有四部名列前茅的奖项提名片出自芬兰制作。最后获得纪录长片大奖的《蜗牛的星球》由芬兰一家电影公司联合制作,而纪录片节的开场电影《大使》也有个芬兰合作制作人。

    或许这已足够说明芬兰纪录片的强悍能力。芬兰向来有“纪录片天堂”之称,而纪录片观众也总是把芬兰纪录片视为优秀国际纪录片之列。短短几年时间,芬兰的制作公司已具有相当的实力争取到国际资金;很难想象,就在十年前,要给芬兰纪录片做个英语版本还都不是想当然的事。

    创立于2001年的赫尔辛基DocPoint纪录片电影节可能不为中国观众熟悉,但它却是北欧地区最大的年度纪录片节,并在纽约和拉丁美洲设有巡影活动。就算是天寒地冻的一月,每一年DocPoint总还是能吸引不少国际纪录片界的重量级人物,比如今年的大师是富有争议的以色列导演艾亚·斯万(Eyal Sivan)。他带来了不少作品,最突出的要算1999年的《专家——一个现代罪犯的肖像》。这部黑白片从头到尾记录了前纳粹秘密警察犹太处处长阿道夫·艾克曼(Adolf Eichmann)在耶路撒冷接受庭审时的表现,摄像机镜头就没离开过法庭,却给观众带来极其恐怖和震惊的深刻印象。

    选择斯万这个总是喜欢挑战权威和挖掘人性的导演作为2012DocPoint明星,极其符合策展人们想通过本届纪录片节所传递的信息。整个欧洲正在岌岌可危的经济危机中摇曳不定,人们对未来心事重重,各种政治派别相互掐架,各种奇谈怪论和怨恨情绪也在四处蔓延;芬兰虽还未落入泥坑,却也开始担心自身难保,抵制移民、反对全球化和多文化的观点有所抬头,似乎自己关了门过小日子便可度过难关天下太平。此时,重新讨论欧洲的人道主义并非多余;利用纪录片节来回顾历史,用屏幕展示世界各地的思想和文化,不失为电影人对公众所发出的大声疾呼。

    今年参展的芬兰纪录片,有不少围绕着人道主义精神这一主题。其中既有和国际争端和战争相关的,更有和芬兰本国有密切联系的题材。居留芬兰的难民,却无法忘却昔日的严刑拷打而不得不接受精神治疗;被多次遣返的罗马尼亚少女妈妈,始终无法重回学校开始新生活,再次回到赫尔辛基街头乞讨……。这些话题都正切时弊,提醒公众认真思考对弱势群体的态度,尤其是在经济萧条之际,为保全自身的社会利益,是否就应该排挤甚至驱逐弱势人群?

    《先知》是一部只有23分钟的纪录短片,却可以说是新芬兰纪录片流派的一个极端典型代表。片中主角是一个不喜欢和人接触的男子,他如隐士般居住在芬兰的树林中,自认为小时候遭到雷击后拥有了先知般的超能力。整部片子拍得如童话般梦幻而离奇,虽然短却制作精良得很,从配乐、三维后期,到文学和绘画等艺术形式在编剧中的运用,都配合得相当流畅,一气呵成。极其艺术拍摄手法,非常明显的导演主观意识,大量的后期电脑加工,讲述真实的故事和人物,这是芬兰新纪录片的一个特点。乍看之下会被吓到,因为这和传统纪录片的线性叙事方式大相径庭;但细想之下,这也算是一个讲故事的方法,好比报告文学,也一直有人争议其真实度。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芬兰纪录片都由芬兰本国的资金赞助。芬兰资深电影人认为,如果每部片子都要走国际路线,很可能拍都拍不成,因为国际投资者更看重商业利益。正因为定位本国市场和观众,上面提到的那些好片子才有机会应运而生。

    原文刊登于《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