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芬兰设计,芬兰设计年,北欧设计,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极少主义

  • 芬兰设计 ON/OFF (二)

    情寄大花布    

             作为一个农民的女儿,玛依亚·伊索拉(Maija Isola)用她设计的绚丽多彩、五光十色的大花布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芬兰带来了活力和生机。这个二战后的北欧小国当时正处于一片灰暗低沉的气氛之中,伊索拉的设计无疑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靓丽的一道春色。    

           可能连伊索拉自己都想不到,当年由她所引领的这场家居革命浪潮愈演愈烈,以至于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她最爱的六十年代流行风格居然又一次大肆盛行,而由她设计的玛丽麦高(Marimekko)花布也前所未有地在全世界范围内畅销不断。    

           加入玛丽麦高公司的时候, 伊索拉正值毕业之际,年仅22岁的她是公司第一个领固定薪水的艺术家兼设计师。从此玛丽麦高的印花纺织业务则随着这位年轻女子的想象力而日新月异。近四十年的工作经历,500多种印花图案,其质量和数量无人可匹敌。    

           伊索拉的设计风格以其丰富的色彩、既大型又大胆的花案著称,她的灵感大多来自美丽的芬兰自然风景、民间艺术和现代视觉艺术等。她第一个完整的作品系列“自然”设计于1957年,采用了将植物照片直接投印到帆布上的技术;之后她也曾以大手笔写意涂抹的方式设计了别的图案。伊索拉当时不同凡响的创作手法使一个普通的商业品牌具有独立特行的艺术特征,也带动了花布的流行时尚。玛丽麦高如今成长为一个世界知名品牌,伊索拉的个人艺术魅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正是她的艺术创作所带来的商业利润,曾经使举步维艰的公司走出困境。   

          “生活,艺术,玛丽麦高”展览(Life, Art, Marimekko)是一个向已经仙逝的这位大师的致敬。芬兰设计博物馆为此腾出二楼整个楼面,漂亮的花布一匹匹飘垂在空中,伊索拉生前未曾公开的生活照和她艺术生涯中的一段段趣闻轶事在墙面上展开,500多种设计图案尽数全面以实物或者照片的方式呈现。    

           而对于很多上了年纪的女性观众来说,伊索拉的花布又一次勾起了她们往昔岁月里或美好或温馨或心酸的回忆。   

    北国之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老人家肯定想不到千年之后,会有那么一批远在北欧的设计师们成为他的信徒。    

            “竹的灵感”(Inspired by Bamboo)展览大厅里,顶天立地地竖着若干用纸筒做成的柱子,疏密有间、东斜西歪的,倒也有几分竹林的感觉,只不过想那江南的瘦竹,又怎会有如此肥硕粗壮的腰身呢!罢了罢了,人家有这份心意已属不易,就算它是“北版”的吧,多一点脂肪抵挡朔朔寒风!    

           有时候外行的好处就是可以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些西人,没有东方人对竹文化的传统概念,便异想天开地任意摆弄,于是竹子基本上“面目全非”,无论是水果盘,小桌子,还是躺椅,现代感十足。就好比竹们换掉了穿了几千年一成不变的外套,一下子从老古董变成了时髦的都市新鲜人。其实中国人对竹子的利用算是老祖宗了,只不过也许传统守得太紧,反而渐失生命力。邻居日本人倒是在竹子的当代设计应用上走得很先,从而带动了西方设计师对竹子这一天然环保材料的兴趣。    

           具有芬兰特色的竹子显示出了简约风格的一面,设计师们将其和不锈钢、铬钢等各种现代材料结合在一起使用,不仅在视觉上形成强烈而有趣的对比,在功能上亦更为实用,贴近现代生活。     

             我这个从小用竹壳热水瓶、爬竹梯子的中国人的确是开了眼界。于是在顺势倒在躺椅上,闭起眼睛,听着耳边节奏明快的电子音乐,虽非江南丝竹,倒是和隔壁咖啡厅飘来的阵阵卡布其诺香味合衬呢。  

    粉色未来     

           在北欧最迷人的五月阳光下,去年初夏的赫尔辛基街头突然出现了一辆粉红色的有轨电车。她妖娆地出行于从漫长冬季苏醒过来的街头巷尾,将满车衣着渐薄、心情也慢慢轻松起来的人们从市中心拉到城市北部的海边。    

           这辆粉色6路电车是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学院应届毕业生们的手笔,终点站即学院的粉色展览现场。MoA展览是学院每年的重头展览,意在展示硕士毕业生们的学习成果,而展名“Masters of Arts”语带双关地道出了师长们的殷殷期望,希望这些学子们中能人才辈出,成长为大师。    

         汇集了近70部作品的2005展览内容丰富多样。从工业设计到电影,从油画到服装设计,以及装置和多媒体作品,囊括了学院各系学生的所长。和以往毕业作品展不同的是,这一次策展人模拟流行杂志的栏目标题来划分作品――生活、时代、世界、颜色和图像等,以此暗示作为文化产业的新闻之巨大影响。就像现实生活中人们志趣相投而成为同道中人一样,展览不仅将“臭味相投”的作者分组归类,也希望以此激发观者的个人兴趣,并产生互动效应。所谓“艺术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令什么发生了。”    

           但凡学生作品展,多为探讨实验性质居多,本次展览也不例外。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作品已经是相当成熟,比如和芬兰著名纺织品牌Marimekko合作的花布设计,和享誉全球的琉璃陶瓷产品老厂牌Iittala合作的餐具等等。教育质量世界闻名的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学院一直是艺术类学生们趋之若鹜的追求,入学考试向来是千里挑一。然而进了学校并不等于进了保险箱,在“毕业即失业”的威胁下,学生很早就开始了和社会大市场的接触,而学校也十分鼓励学生自行创业,不仅提供各种免费设施等便利条件,更尽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展览和项目研发。有的学生赖了八、九年才毕业,但期间产出了不少好作品,这就是典型的重质量而非仅仅为拿文凭的例子。   

         “创造性经济”可以说是本次学生展最大的特色。如果说从卡通漫画书的设计延伸至手机、互联网等相关系列产品设计不算希奇的话,将灯具和纺织品相结合的会发亮的面料、将现代艺术和美食相结合的糕点制作表演、集故事、音乐、图案等各类设计于一体的浴室装潢概念、把时装设计和录像作品融合在一起的新媒体艺术,都是既具有新意和艺术性,又具有实际市场操作性的尝试。    

           现场最受观众欢迎的大概是一个叫做“男人的感情”的新媒体作品。这是一组互动舞蹈录像片,观众可以手拿遥控器,根据自己的情绪任意挑选舞蹈片段,有“高兴”、“爱”、“恐惧”、“害怕”、“伤心”等等,于是那个光头男演员就开始演绎表达不同情感的舞蹈。你既可以让他像白痴一样不停地蹦达,不断“高兴”,也可以让他没完没了地哀怨,一遍又一遍地“伤心”。    

           如果说当代新媒体艺术终于也可以让普通人感到有那么点儿实际生活用处――说得更明白点,具有实用性的设计观,这肯定算个例子,但凡坐在电视机前的,都看得挺开心,玩得挺过瘾。  

    芬兰设计新方阵   

           “艺姆”设计(Imu Design)是一个赫尔辛基年轻设计师自发组织的设计师团体。三位年轻姑娘艾莉娜·阿尔多(Elina Aalto)、克里斯达·科索能(Krista Kosonen)和莎拉·瑞恩瓦尔(Saara Renvall)作为创始人,招募了许多以赫尔辛基作为基地的年轻设计师在一起搞展览等活动,成为这些尚未成名或者开始冒尖的年轻人和公众之间的媒介。    

           借设计年之势,“艺姆”在芬兰设计展示最高级别的设计博物馆上演“黄金岁月”(The Golden Years)大型“艺姆”作品展览,其咄咄逼人之锐气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识。   

          “艺姆”的意思是“团队精神”和“好的动力”,一只带着皇冠的白色小熊是组织的吉祥物。这是一个双重幽默――芬兰是斯堪迪纳维亚地区唯一没有皇室的国家;而一些对芬兰毫无所知的外国人以为芬兰是北极,大街上到处跑着白熊呢!

          通过“艺姆”,许多年轻设计师的作品已经开始在全世界各大城市如纽约、伦敦、米兰等博物馆、设计店展出,并多次举行了相当规模的国际展览,大大推进了芬兰设计走向世界的步伐。每一次展览,“艺姆”都邀请资深芬兰设计师作为评委,如哈里·考斯基宁(Harri Koskinen)、蒂莫·萨利(Timo Salli)和莎莉·安多能(Sari Anttonen)等。毫不夸张地说,通过“艺姆”,可以一窥芬兰设计的未来走向。

        艺术世界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