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装饰艺术,art deco

  • Art Deco再现

          性别通常是区分这两者最简易的方法:新艺术(Art Nouveau)是女性化的,而装饰艺术(Art Deco)则是男性化的。“女性化”意味着曲线和器官,以及繁复的装饰,而“男性化”则意味着直线条、活力充沛、速度和效率。

          但是,正在伦敦“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V&A Museum)展出的令人震撼的奢华展览“装饰艺术 1910-1939”证明了这种男性化的诠释一直以来都被误导。展览全面地回顾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段最有趣的时光,并体现了这种设计风格不可思议地拥有不同特质:从现代艺术到新古典主义,从异国情趣到古埃及艺术。它盛行一时直至1929年开始衰落,影响了从水壶到摩天大楼,从孟买到斯德哥尔摩,任何东西任何地方的事物外观,而其风格始终围绕着女人为主题。

          我们叫它装饰艺术(或者说自1966年起如此称呼,之前则是“现代爵士派”),并且习惯性地认为这是一种男性化时代精神的摇曳,但是从很多方面来看,它都具有女性的特征,至少是这种女性自由主义令它走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女性不仅要照顾家庭,还需要接管生意,在城镇与洲际间奔波,从而对自己重新定位。因此,当欧美经济复苏之时,新的机会产生了——工作、旅行、休闲、性。的确,滋生于二十年代性之冒险乐园的,不是新男性精神,而是多变的、新式的性感——嬉戏,多样,并带一点点任性和放纵。

          所以时尚——女性生活之重要部分,在装饰艺术运动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也就不足为奇了。当1926年夏奈尔的黑色小洋装问世之时,爱尔莎·斯查帕瑞丽(Elsa Schiaparelli)将高级时装和性感相结合,吸引解放了的妇女。甚至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戴茜·布查婻(Daisy Buchanan)的舞蹈形象也成了一个大胆前卫的象征。

          浓缩众多元素,以至于成为装饰艺术深刻典型的一个代表人物及时代明星的是圣路易斯的一位黑人女性。她就是自13岁起就登台演出的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因为被她的祖国嫌弃“太黑太瘦”,她于1925年前往巴黎探险,而一段即兴的Charleston舞蹈一夜之间轰动全城。展览中可以观看到她的一小段舞蹈录像。

          非洲艺术最早先是吸引了前卫艺术圈,然后在1906年至07年之间,当马蒂斯和毕加索把非洲雕塑融入他们的绘画风格,巴黎的大众也被它所征服。贝克的到来正好将这种兴趣和对爵士的迷恋(尤其像贝克这样来自美国的黑人文化)汇聚在一起,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装饰艺术的设计灵感大量来源于爵士和“非洲文化”——不管到底是什么玩意儿(这就是所谓的异国情调:被无知所点燃的热情)。“自从我在舞台上被定性为野蛮,”贝克说,“我尽量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文明。”才华成就了她的名望,成为当时欧洲被争相拍摄,并且收入最高的艺人之一。许多最著名的装饰艺术家们纷纷将她融入作品之中,她成了顶级设计师们最尊敬的顾客。她进入法国上流社会和社交精英圈子,深受一大帮作家和艺术家们的爱慕,其中包括海明威,斯坦因和毕加索。

          但是在1925年的巴黎大展上,真正的明星却是尚克-艾米尔·鲁赫尔曼(Jecques-Emile Ruhlmann),第一个让人们想到装饰艺术的设计师。当时,贝克在大展的一个庆祝会上也表演了舞蹈。这个大展有意成为1851年伦敦大展和1900巴黎世界大展的接班人,旨在展示全世界最新的现代设计。

          鲁赫尔曼受聘设计几个亭子,包括一个大使馆沙龙和一个收藏家之阁。他乘此机会展示了他自己的家具设计——奢华昂贵,但是极其抢眼地现代化,并且丰富地运用了艺术元素,最有名的要算尚·杜帕(Jean Dupas)的《假发》,那幅裸体女人捧着色彩鲜艳的鹦鹉的巨大绘画。

          即使是鲁赫尔曼的用材也被认为是异国情调。那台收藏家之阁的音乐厅里的巨大钢琴是用马加撒黑檀木和亚洲杂色曲木做成的,并以象牙装饰细节。

          而如此奢华大胆的设计(他还喜欢用铬和龟壳做配料),却是出自鲁赫尔曼的经典之作。这使得鲁赫尔曼就此成为设计神话:手工艺品,典雅风格以及异国情调的的完美结合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精神。鲁赫尔曼是被邀请参与诺曼底号邮轮工程的最富盛名的设计师,要求给予装饰艺术新的可能性:休闲,魅力和豪华旅游集为一体。

          诺曼底号被设计成世界上最大、最快以及最豪华的邮轮。它1935年的处女航创下了横跨大西洋的速度之最。过去,定期轮船被公认为海上的国家大使,因此英国曾授予其船长爵士头衔,而许多政府则给予航行者们以房屋补贴。诺曼底号是法国先行于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的象征,不仅仅是机械上的领先,更是品位的体现。

           参与诺曼底号内部装潢的都是1925年巴黎大展上的大明星们,装饰艺术的领头羊们。如鲁赫尔曼、玻璃设计师若内·拉里克(Rene Lalique)、杜帕(Dupas)和尚·杜南德(Jean Dunand)。杜南德设计了甲板上的吸烟室和头等舱沙龙部分。他们都是埃及风格的(并且都被认为超现代),绘有钓鱼、舞蹈、骑马、采葡萄和打猎等图画。

          政府给予定期轮船的补贴往往另有所图:战时,它们便会转为战舰。这恰恰正是诺曼底号所遭遇的——其后果是一场悲剧。纳粹占领法国,令轮船滞留在纽约港两年之久。然后由于珍珠港袭击,罗斯福总统下令将诺曼底号征为军用。

          诺曼底号以美法联军的崇高荣誉被重新命名为“SS·拉法耶特”,其装饰艺术派的装修被不计后果地拆除了。1942年2月9日,在轮船开往波士顿前一周,焊机的火花点燃了救生衣,几分钟内诺曼底号便陷入火海,四小时后,轮船被彻底毁了。诺曼底号斥资6千万美金建造,其残骸最后只卖了16万1千美金。

          整场灾难标志着法式奢华在严酷的战争时期以悲惨告终;欧洲的自我耽溺主义被美国的实用主义淹没――同时也看到,事实上美国正是一些奢华装饰艺术的杰出典型之诞生地。

          二十年代后期,被摩天大厦环绕的纽约令人瞠目惊舌,证实了在陡峭高耸之中,没有权力,自由毫无价值。没有什么比克莱斯勒大厦更突出了,或许至今仍是纽约林立高楼中最显眼的标志。

          这栋高楼是两位野心勃勃的男人造就的产物:建筑师威廉姆·范·艾伦(William Van Alen)和百万富翁沃尔特·克莱斯勒(Walter Chrysler)。令人痛心的是,1929年10月,范·艾伦还如此评价它那难以置信的高塔,“犹如破茧而出的蝴蝶”,而一个月之后,黑色星期四来临,这个华尔街的灾难彻底为奢华装饰艺术送了终。

          当时,互相攀比大楼高度,以获得赞扬和肯定成为一种发烧行为,而克莱斯勒的高塔的确令华尔街40号的曼哈顿银行独树一帜。不到一年,艾尔·史密斯(Al Smith)的帝国大厦将两者都带入了一场看不见的空中较量。

          那是一个华丽和铺张盛行的年代,克莱斯勒大厦尽可以成功地融入摩天楼的行列。而至今,它仍然令人眩目且极具象征意义地矗立着。范·艾伦,这个大楼一建成就失了宠且被遗忘的建筑师,“完美至极,”《纽约客》如此评价他,“犹如F·斯考特·费兹杰拉尔德和杜克·爱林顿,独一无二的美式拉格泰姆钢琴曲之美仑美奂――世界装饰艺术的奇迹。”

    *本文为编译。

             艺术世界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