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进出有道

    尽管芬兰给人的感觉是天高地远,但作为北欧的一个小国,她仍然免不了卷入全球化的滚滚洪流。对此芬兰本国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其他行业且不去说它,对于芬兰本土的设计师们来说,全球化肯定不失为一件好事。

   《全球·本土――赫尔辛基》展览囊括了在国际舞台走红的十几位芬兰设计师。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的名字或许十分陌生,但如若在伦敦、纽约或东京等大都市的设计精品店中,他们的作品都是城市新鲜人们的抢手货。年仅三十五岁就被同辈同行们称为大腕的哈里·考斯基宁(Harri Koskinen)可以说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一盏“冰砖灯”令他在国际上一炮打红,从此佳作连篇。他的新作品“灯笼”玻璃烛台颇有东方风情,只是材质不再是传统的竹片,而是晶莹剔透的各色琉璃,而线条形状更是流畅简洁,不失为现代经典。“蝴蝶”组合(Perhonen)将祖母的蕾丝花边和新材料相结合所设计的“银莲花”落地灯和餐桌在伦敦一亮相,就引起媒体和评论界的一片惊呼。英国《ELLE》杂志将其评为年度最佳家具,这两位极尽所能创造新女性浪漫主义色彩的女设计师也就一举成名。

    芬兰设计早在1950年代就蜚声世界,从阿尔瓦·阿尔多到卡伊·弗兰克,都是设计界顶礼膜拜的大师。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芬兰设计的状况是否仍然停留在前辈们的保护伞下呢?我想《全球·本土》展览多少给出了一点答案。

    实用、简洁并且美观毫无疑问仍是芬兰设计的主流思潮,如今的年轻设计师们比前辈们更勇于尝试新材料,并且在实用的基础上,更大胆地发挥奇思异想,挑战消费新观念和新习惯。除了前面所提到的“银莲花”,“瓦尔弗摩”(Valvomo)组合的“吹气灯”也是个很好的例子。仅仅是加了一个类似小风扇一样的结构,并且使用了新型面料,“吹气灯”关着的时候就像一只憋了气的气球,瘫软在一旁毫不起眼,可是一开开关,它就像只气球似的慢慢地鼓了起来,并形成柔和温暖的光线。仅仅实用早就失去了竞争力,怎样在保有极少主义风格的同时,开发产品的多功能,并且在美感和趣味感上做足文章,是新生代设计师们的追求。

    芬兰设计论坛(Design Forum Finland)在举办该展览的同时,推出和英国领事馆合办《进口·出口》展览,展现英国现代设计师的佳作。事实上这些设计师有好些并非土生土长的英国人,而是在英国接受设计教育之后就此留守的,其中当然包括芬兰裔女设计师安妮·可柔·奎因(Anne Kyyro Quinn),她所设计的具有雕塑感的面料目前大为走红,尤其是色彩鲜艳、形状怪异的靠垫。于是两个展览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十分有趣的互动对话,也就是说,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所谓“英雄不问出处”,设计师们的灵感来自各个国度和民族,他们的工作方式也如同“空中飞人”,地理位置也不再是衡量设计风格的唯一标准。而在人人追求所谓的国际接轨的同时,具有强烈传统文化和工艺色彩的设计同样以出奇制胜的方式鹤立鸡群。但这绝对不是把老祖宗的玩艺儿照搬照抄了事,事实上这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拿来主义”颇需要一些功底。

    如此背景之下,所谓“进口”和“出口”已不再是单向传输。更何况有相当一部分芬兰年轻设计师都是先在国际上打响名声,然后再一个回马枪折回老家才站稳江山,看来先“进”还是先“出”,很要有一点战略啊。

第一财经

The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