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 在家办公的甘苦经

             SOHO一族的生活似乎令人神往:不必加入塞车长龙、不用紧赶慢赶地打卡,端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从厨房走到书房,甚至不用刷牙洗脸,直接披着睡袍,往书桌前一坐,就算上班了。

    家庭办公室的高效率

       现代科技令家庭办公室之多功能性和高效性不亚于专业办公楼,如果你有幸从事某项足不出户便可“纵横天下”的工作,选择在家办公不失为明智之举,期间可节省不少精力和时间,于个人、于社会,均是既环保又经济的大好事。

        但如果你以为在家办公可以轻松兼顾家务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在家上班需要比在办公室上班要高得多的自律能力;而因为在家里,就以为自己可以身兼数职照顾所有鸡零狗碎的杂事,不仅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还会把重要的正事儿给耽误了。

        就先说仪表问题吧,可以直接从床上冲到书桌前,不用化妆打扮就开始打电话收发电子邮件,固然是方便,但如果直到下午四点,还穿着睡衣拖鞋、脸上挂着眼屎、嘴里散着臭气、头发打着结,就不那么惹人喜爱了,恐怕自己照着镜子都嫌弃得不行。长此以往,这种表面邋遢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心情和心理,不是令人萎靡不振就是疯狂痴颠。再说办事效率,本是避免了堵车和与同事瞎闲聊,按说时间应该多出来了才对,但如果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情况就会变得不可控制。在网上和朋友东拉西扯、看看八卦新闻、不厌其烦地一一回复无关紧要的邮件,一会儿工夫就到午饭时间了;然后看看厨房有什么好吃的,七弄八弄又费了不少时间;在休息、上厕所、泡茶和开小差的空档之中,不断想到一些“随手”可做的一些小家务活儿,再接几个老妈老爸七姑八姨打来的不得不“进行到底”的电话,就这样太阳悄然西下,才急急忙忙想到还没去超市买该买的日常用品,晚饭也没着落,更别提本该在“下班”时就完成的文件了。

        最冤枉的更莫过于家人回到家里,对于你在家务方面的成果嗤之以鼻,反正你一整天都在家嘛,做好了是应该的,全然忽视了你真正的工作职责,忘记了你不过是恰巧办公地点在卧室隔壁罢了。而你,似乎总也不能像从办公楼里下班出来的其他人那样,理直气壮地伸着懒腰给家人开门,叹叹苦经,因为在家人看来,你已经在客厅的沙发上躺了一整天了。

    在家办公的“约法三章”

       在家办公的能人们,对自己和家人要同时约法三章,严格分清工作职责,不可因为地理环境的混淆而把自己的心理状态也搞混了。而想让家人把你的正经工作当回事儿的前提是自己先要把自己当回事儿,虽然没人看着表掐点考察你的业绩,但你要自己给自己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计划。

        要在舒适的自家中做到这一点,的确有些难度。但根据我的经验,把一些“表面文章”做足,对把自己归位到工作状态很有一些帮助。

        首先还是从仪表下手。尽管只是拐个弯去书房,可能一整天都没有外出工作约见的计划,但还是洗洗刷刷把自己弄得香喷喷,换一身舒适但绝非睡衣的行头吧!这样一来,心情马上就不同了,感觉整装待发了。然后再建立地形优势。虽说偌大一个家都归你使唤,但还是要确定下“作战司令部”,并且规定“闲人莫入”。而“司令部”的装备最好是干脆利落的冷格调,切合高效率的工作宗旨,不要搞得太温馨浪漫,一不小心又跑了题,“错把书房当花房”,干着干着又没了心思。最后,在心理上要给自己做足功课,虽说在家办公可以有很大的弹性制度,但还是要给自己制定相对稳定和分明的“上班”、“下班”时间。抽空兼顾点“私事”不是不可以,比如洗衣机洗衣服、烤箱做晚饭这种充分利用机器代劳的多快好省的统筹安排,但千万别本末倒置,东搞西搞的,把什么家务都做了,弄得精疲力尽却偏偏没做本该完成的工作。

        不过,没有自控能力的人,实在是不适合当SOHO一族的。就算家中硬件配备再齐全,到头来还是有可能管不住自己而浪费了大好光阴。对于这样的主儿,还是乖乖给自己找个上司朝九晚五比较保险,等回到家里,就干脆好好享受家的随意和轻松,做了一天别人的“仆人”,回家就做自己的“主人”吧。

     

        FTChinese.com 生活时尚

     
  • “换房度假”怎么玩?

        有了孩子以后,就发现带着孩子,尤其是小孩子出门度假添了诸多麻烦和要求。以往没有问题的星级酒店变成问题一大堆:没有微波炉热牛奶、没有合适的地方换尿布、没有高脚座椅让孩子坐着喂吃的……;有了个小朋友东跌西撞,酒店房间变得狭小拥挤不说,更是处处事故隐患,危机四伏。

        每每此时,我总是想“金窝银窝,不如家中的草窝”,家里虽不如五星级酒店豪华,却事事顺手好过一百倍。其实,只要是有孩子的家庭,哪怕是大孩子,只要还没成人,一大家子出门度假,最关心的就是要有一个“kids-friendly”的环境。所以,家庭式的度假村自然要比酒店套间受欢迎得多,也难怪欧美很多家庭热衷于“换房度假”了。

       “换房度假”由来已久,号称第一个提供换房服务的公司已有五十年历史。但是,互联网使得换房爱好者们有了更广泛和快捷的选择,也使这个爱好得以最大范围地实施和发挥。有志于换房的家庭把个人情况和房子或公寓状况上传到网络,并且注明自己向往的度假目的地和时间安排,如果正好有两家相互对上眼,时间安排也凑巧,那就各自打包拖家带口地往对方家里进发了。除了交给网站的会员费,换房基本上是免费的,而会员费一般都不贵,有些网站还保证会员在第一年肯定能至少换成一次房,否则第二年会费全免。

       想象一帮陌生人在自己家里肆无忌惮地捣鼓一气,睡在你的床上,用着你最喜欢的那个咖啡杯,指挥着你的遥控器……,一定是非常令人奇怪且有点提心吊胆的感觉。但是自己不也是那个在别人家里大闹天宫的陌生人吗?总的来说,新鲜和兴奋的感觉还是会占了上风,体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探索新的环境和地区文化,这是很多换房者们注重的假期质量,而不只是旅行社和酒店所提供的“旅游者版”假期。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暂时想象自己是在家里,放松或懒散地自由安排日程;而孩子们则有相当大的空间和活动范围,不至于老跟在大人们屁股后面干他们认为及其乏味的事情。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能够一家人欢欢喜喜出门度假,应该都是幸福的,但事实上,幸福家庭的种种细节都是不尽相同的。为了让自己的假期尽量过得舒坦些,换房前还是需要尽量做些“知己知彼”的沟通工作。首先,房子所在地应该是全家都想去的,否则房子再漂亮再大也无济于事;其次,对周边环境、交通状况和气候要有一定了解,起码得在自己的心理承受范围之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最好对房屋主人的背景和生活习惯有所了解,自己家人的饮食起居习惯在新房子里应该得到起码的满足。很难想象有洁癖的女主人能在一个乱糟糟的起居室里得到放松,对猫狗过敏的肯定不想在度假的时候给别人当宠物保姆,而你肯定也不想自己度完假回家后,发现满屋子烟味。

        当然,不管准备工作做得多充分,能否完全享受“免费住宿”的假期,还得靠点运气。大多数人都对“新家”寄予过高的期望,却总会在第一时间抱怨点什么,天气不好啦,附近超市太贵啦,甚至喝汽水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开瓶盖等等,更不用提由于文化风俗和当地法规的不同有可能带来的种种不便。然而这不正是一个资深旅行者所期待的吗?尤其是“换房度假”,不正是要这种“深入敌后”、“到群众中去”的深层次旅行经验吗?跟着旅行团出门就没有那么多挑战和难度,但岂能和“换房度假”这样的旅行级别相提并论?有空挑剔,不如一笑带过,小心爱护他人财产,别大大咧咧搞出麻烦来才是正经。

        当你坐在别人的沙发上,吃着别人的烤箱烘制出的可口蛋糕的时候,就应该把自己抛在脑后,尽量享受“生活在别处”的乐趣,哪怕你不得不用平底锅烧用来泡茶的热水。谁也无法驳斥你认为自己家里最好的观点,尽管别人此刻正在你那尽善尽美的家中捏着鼻子通马桶。

    换房网站:

    HomeExchange.com

    Digsville.com

            FTChinese.com 生活时尚     
  • 美国飓风中产生的设计

        一座简洁朴素的黄色小木屋最近荣获美国库柏·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颁发的“人民设计奖”。这个奖项是通过博物馆首次设立的网络评选活动产生的,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500个提名设计共收到来自全美和全世界的5,000个投票和12万访问者。那么这座看似普通的小木屋究竟凭什么可以击败众多经典设计,成为人民的最爱呢?

         “卡特琳娜小木屋”(Katrina Cottage)的灵感来自去年令无数新奥尔良居民丧失家园流落街头的卡特琳娜飓风。建筑师安德鲁·杜阿尼(Andres Duany)首先提出木屋概念,由纽约的建筑师设计师玛丽安·库萨托(Marianne Cusato)设计完成了1号小屋。这个可以取代移动房车的小房子不仅仅是解决临时住宿的方案,更具有持久、安全、价廉和安装迅捷之特点。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座真正的房子,给予刚刚失去安居住所的人们一个家的感觉,一份现代社会人类居住的尊严。

        灾后的家园重建工作往往耗时漫长,很多人在美国联邦紧急管理会所提供的移动房车中一住就是好几年。这样的生活状态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都不是最佳选择,更不用提如同停车坪一般的房车聚集地毫无社区精神可言,常常被人当成仅次于贫民窟的下等住宅区。

       “既然那些房车也来自纳税人的钱,”库萨托说,“为什么我们不造个更长远一点的东西呢?如果你给人们提供一个好的地方住,他们便会想就此安定下来。”

           作为新都市主义协会创建者之一的杜阿尼在采访中表示,“最重要的是这个房子在人们经济能力承受范围之内,因为新都市主义的宗旨之一就是讲究多样化,其中包括了经济多样化。当然,它也反映了一种帮助的义务。就多花了一点点的钱,人们可以拥有一个漂亮、持久,并且感到尊严的住所。”

        就像废墟中盛开的奇葩,“卡特琳娜小木屋”是可怕的灾难中所能产生的最美好的事物。1号小屋原型只有28平方米大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生活功能一应俱全,更有一个漂亮的户外阳台。简单朴素,不等于潦草将就,设计师想传达的就是这种认真的生活态度。很多人在看到“卡特琳娜”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栋可爱的小屋,不敢相信这是个造价低廉的临时住所。“安全,是底线。”库萨托对记者强调。

        既然是飓风后的产物,抗飓风则是“卡特琳娜小木屋”与生俱来的显著特征。钢木框架结构、泡沫绝缘板和水泥纤维板墙壁、铁屋顶、实木地板,不仅防潮防霉,更可抵抗每小时225公里风速的大风。如此坚固结实,绝非连热带风暴都不能抵挡的房车所比拟,非常适合海岸地区的居住条件。房车的实际使用寿命只有18个月左右,因为其结构是为了周末短期度假,而非长久居住而造。一经使用,便被永久抛弃,对环境和资源都造成极大的浪费。而“卡特琳娜”不仅可被持久居住,在将来经济条件有所改善的情况下,更可以根据各自的要求对其进行扩建或改建。设计师的灵活设计方案使这一切做来都是轻松容易的。“这是可以增值的,”库萨托说,“你现在不需要有很具体的想法,但是以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扩建,等于是一份产业。”

        事实上,除了在尺寸上的灵活性,“卡特琳娜小木屋”在其他方面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它的多样功能性使其早就超越了灾区临时住房的身份。自从小屋亮相,库萨托不断收到无数的问询电话和信件,其中不仅有私人买家,也有政府机构,把小屋看成改建贫困“棚户区”的可行性计划。有的人觉得它可以用来做大学生或部队宿舍、动物园管理人员办公室,或者流浪汉收容所,也有的人觉得把它用作垂钓、滑雪胜地的度假屋也不错。经济预算有限的家庭特别青睐它,子女成年的“空巢族”老年夫妇和单身家庭也很喜欢它,而精明的加州人则盘算着可以在后院建一个出租赚钱,用来支付主屋的贷款。

        通常在美国,如果你只想要一个小小空间的家,就只能去公寓楼房里找,或者干脆住房车,因为独栋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大尺寸。尽管目前全美房市低迷,但普遍房价并不便宜,价格仍然不菲的大房子更是对很多人来说可望不可及。“卡特琳娜小木屋”开发了一个以前不存在的房产市场,你既可以比较轻松地拥有完全独立的私人空间,又不像住大房子那样,需要为了维护而支付太多的额外费用。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拥有一个价廉物美的家,岂不是众多买房者梦寐以求的吗?

        热烈的公众反应自然也引起了生意人的浓厚兴趣。近日,美国的房屋建造大公司罗维斯(Lowe’s)率先和库萨托签下协议,负责打造和销售“卡特琳娜小木屋”。目前,在密西西比和路易斯安娜州的罗维斯商店内已经备有四种不同房型的木屋供消费者选择。最小的是只有50平方米的两居室,最大的是87平方米的三居室,每平方米单价450550美金不等。也就是说,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卡特琳娜小木屋”估价为27,20046,800美金。这个价钱只是材料费,并不包括材料运输费、地基和冷暖气设备等,如果你自己不具备相当专业水平的能力,自然还需要另外花费请工人搭建。

        罗维斯表示,随着销售的展开,会有更大和更多的各式“卡特琳娜小木屋”投入生产,价格也会有所下降。如果罗维斯做得成功,其他房屋建造公司肯定会纷纷效仿,使更多消费者受益于这一新型房屋概念。

        从一座临时避难的小木屋,发展成一个可以造福于贫困低保人群和普通消费者的计划,推行新的生活方式,并且有利于环境、生活质量和社区营造,“卡特琳娜小木屋”不愧是“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正如始作俑者之一的库萨托所说,“从如此可怕的灾难中,如果我们有可能就此产生一个让人人负担得起的房屋概念,并且在全国推广实施,那简直是太非凡了!” 

            经济观察报 蓝筹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