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 回收经济

    欧元区危机似乎捱过了最可怕的崩溃边缘,大家都暗暗松了口气。但事实上,整个欧洲,包括芬兰,都进入了一种被经济学家们称之为“轻度萧条”的状态,而诺基亚一季度的巨额亏损报告更是给整个芬兰蒙上了一层阴影。就像家里没钱要紧着花,欧洲的政府们都在呼吁紧缩开支;可大家也明白,光节约不挣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毕竟钱是挣出来的,所以促进经济增长更为关键。

    如此淡薄经济状况下,环保和回收成了既热门又微妙的话题。可持续性生活方式肯定是人类必须要提倡的,尤其是就地球有限的资源而言。可如果人人都大幅度减缩消费,对本已日渐萧条的市场来说,也是不大妙的。不过有趣的是,目前市场上打着有机和环保设计旗号的产品,大多比较昂贵,有些甚至奢侈,所以事实上购买绿色产品的消费族群,都是花钱的大主儿;和环保概念倡导的低消费正好相反,他们恰恰是买东西买得最多的人,也算是绿色经济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赫尔辛基一年一度的“回收工厂”(Recycling Factory)至今已举办了五届。每年五月初,原电缆厂的大厂房里便汇聚了来自芬兰各地的环保设计卖家们摆摊儿赚吆喝,其中大多是设计个体户或小型设计企业。活动组织者其实是电缆厂房产公司,每年两天把最大的空间腾出来作“回收工厂”。这个地方类似于北京798,集中了赫尔辛基的小型博物馆、画廊和文化艺术机构等。“回收工厂”的目的并非经济效益,在于宣传环保概念,推广可持续性生活方式,并给新生环保设计和环保产品零售商提供一个平台,最终成为芬兰环保设计产品的保护伞。

    话是这么说,来设摊儿露脸儿的设计师和工作室们也不少,今年更是除了六十家环保设计和回收领域的公司参与外,还设置了论坛讲座和首届环保设计奖;但从行业经济的角度来讲,“回收工厂”的规模和效应似乎还是有点社区化,远未达到领头羊的实力和气势。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它的意义恰恰就在社区化和市民性,这是很多设计工业精英和老大们所忽视的层面,却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领域,所谓强大的群众基础,就是靠这样的活动年复一年地培养出来的。

    “免费市场”是“回收工厂”活动中最有名、最受欢迎且最具有群众基础的一个角落。规则很简单,只要你从家里带一样你不要的东西过来,就可以免费拿一样别人不要的东西。由于场地有限,而人人家里都有太多剩余物资,所以只准带你自己觉得好的东西,也只拿自己需要的东西走。衣服和书始终是最受欢迎的,和孩子有关的用品如衣服、玩具甚至推车等,也相当实用。每年都有很多喜欢淘宝的人带着自己的宝来淘个不亦乐乎。

    除此之外,有些设计师和工作室也会为了宣传自己而开设一些免费的手工课程或娱乐活动,很得小朋友和妈妈们的欢心。比如自己动手用布头做衣服啊、利用废物做玩具等等,毕竟,对于家庭个体来说,如何节省开支而不失生活质量,还是经济不景气之时非常重要的一个技能。而另一个颇受欢迎的项目,大概要算专门扔电器垃圾的角落了。可别小看它,因为在赫尔辛基,电器不能随便扔,得专门扔到指定地点,且还得花钱。事实上,家俱等大型或另类家居、庭院垃圾也得花钱扔,所以赫尔辛基人从不想错过任何一次免费扔垃圾的机会。

    原文刊登于《经济观察报》

  • 赫尔辛基轮值WDC

    两百年前,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把芬兰首都从图尔库迁至赫尔辛基。那时候,这座紧傍波罗的海的贸易港仍未从四年前的一场大火浩劫中恢复元气;但正如涅磐之凤凰,从灰烬中重建的赫尔辛基竟籍此契机昌盛起来。以圣彼得堡为参照标本的城市呈新古典主义风格,至今仍持有其初建时的经典和风韵。

    建都两百周年的2012年,恰逢赫尔辛基首次轮值世界设计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简称WDC),所谓好事成双。其实这座城市近年来出的风头一直很劲,《纽约时报》就在2012年旅游必去之处的名单上,把赫尔辛基排在了第二;而英国生活杂志Monocle也在去年年底把赫尔辛基评为全球最宜居城市之首位。

    不知道是WDC挑了个好时机上马呢,还是所有的关注目光皆因WDC而投来。无论如何,芬兰作为北欧设计重镇,其威名早在一九三零年代起就以斯堪迪纳维亚设计流派而享誉世界设计舞台。在二战后的经济萧条时期,设计是芬兰的救国大业;对于这片资源有限、气候恶劣且人口稀少的北方小国来说,没有什么要比想象力更为重要的了。而事实证明,芬兰人的创意总能出人意料。就在人们哀叹诺基亚终于难敌苹果之时,“愤怒的小鸟”横空出世了。但其实这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毕竟,全世界的极客们一直都粉着另一个芬兰人里努斯·多瓦尔兹(Linus Torvalds)发明的LINUX系统。可见芬兰人在数据世界里,从来都是“黑马”。而所有这些,距离他们伐木挤奶的自然世界并不遥远,甚至近在咫尺。

    作为一个国家的首府,赫尔辛基的沉静和清冷可能会让一些中国观光客们略感失望。的确,论繁华,它比不上纽约伦敦;论风情,它又不敌巴黎旧金山。要说购物,名牌店寥寥无几;芬兰设计品的简洁和功能性,更不如意大利设计的张扬出挑来得一博“先富起来的”中国消费者们的欢心。可是,要拿下世界设计之都的轮值权,仅凭商店橱窗里的漂亮玩意儿这样的表面功夫,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赫尔辛基之所以担当得起如此表率,和这座城市的设计产业,乃至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建构设计不无关联。

    “健康、功能化,让居民更好地享受城市生活”,是赫尔辛基市长提出的城建计划,这也很符合WDC的口号之一——为了更好的生活而设计。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来,设计一直是赫尔辛基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贯穿全城南北的中央公园源自一个世纪前的题案,发展至今,这片覆盖700公顷原始森林面积的公园拥有长达100公里的慢跑林荫道和滑雪道,沿途连接着住宅和商业区。城际交通网络也是赫尔辛基最值得自豪的一项基础设施,大巴、电车,地铁和火车便捷而可靠;推着幼儿童车的大人可以直接上车停靠在童车区而不必买车票,这恐怕在全世界都难找第二家。据说赫尔辛基最终战胜苏黎世和哥本哈根,荣获全球最宜居之美名,其重要原因竟是商店延长了周末的营业时间。可见这座城市要在保有自然环境和闲适节奏的同时,仍然力求现代生活不得不具备的高效和高功能。

    一转眼,WDC的大戏开幕已近半年。和其他设计周、设计节大为不同的,除了WDC是场长达一年的设计展示,更独树一帜的,是它并非一场设计秀。单纯设计产品和建筑的推介当然有,但赫尔辛基人谈得最多的,最愿意让世界了解的,还是他们渗透在社会、服务、教育和工业科技等各领域的设计观念。设计并非时尚概念,设计是涉及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通盘考量,不仅有艺术和科学的参与,更有社会学、心理学等各学科的知识在内。仅服务设计这一项,学问就深得很,而芬兰在社会服务方面的设计堪称世界领先。最近在赫尔辛基某大型超市试行推出的“慢通道”收银台,就是赫尔辛基阿尔托大学研发出来的一项服务设计产品,专为残障人士、老年人、带婴幼儿的父母,以及任何因为种种原因快不起来的顾客设置。排在“慢通道”,动作再慢,也不会遭到后面人的白眼和催促。

    赫尔辛基地区有近八千家创意产业公司,虽说只是全芬兰创意产业的四成不到,但创收却占六成以上。由赫尔辛基来代表芬兰设计中心,理所当然。赫尔辛基也常常被形容成“世界上最小的大城市”,对此评价,赫尔辛基人相当满足而自豪。

    原文刊登于《商务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