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 INDEX,设计造福人民

    若不是借着“世界设计之都”的由头,在赫尔辛基市中心最热闹的购物步行街上设置展台,众多途径此地的观光客们未必知道INDEX这个号称全世界最大的设计奖项。成立于2002年的INDEX设计奖项起源于丹麦,旨在推广丹麦的设计理念,并以设计为名促销丹麦旅游。之所以敢称“最大”,靠的是五十万欧元的现金奖金发放。INDEX的靠山有丹麦经贸部等政府部门,也有赞助商。面对不景气的欧洲经济,这个每两年颁发一次的奖项不仅要维持其高质量和高奖金,更要保持其国际合作和规模,应该不算件容易事儿。

    INDEX设计奖的宗旨是“改善生活的设计”(DESIGN TO IMPROVE LIFE),并分为身体、家庭、工作、玩乐和社区五个类别。它代表了丹麦设计的价值观和宗旨,着重于人文精神、社会理解和民主思考。一位INDEX评委的话最能体现该奖项的评奖标准:“设计是一种以满足我们的需求、给予我们生活意义的方式来造就我们的环境的能力。”在INDEX看来,设计提供了环境、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工具,把世界变成一个对人类更安全和美好的地方;而设计的过程则是根据设计师的方法论、学识和责任感来锁定解决方案的思考和执行流程。所以,要问鼎INDEX奖,设计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评判标准,而所谓的“上下文”关系(context)亦相当重要——整个作品从构思到制作,每个环节都是检验设计师理念的证据。最终,作品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它的美学感官,同样举足轻重。

    在不久前公布的2011年INDEX评选中,评委会收到了来自78个国家的一千多部作品。经过严格删选所产生的六十部入围作品按照惯例制作成INDEX巡回展览。设置在户外公共场合、向所有人免费敞开,是INDEX展览的一大特色,正如目前赫尔辛基的展出场地是游客和市民最集中的地带。既然是一项着重于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奖项,理应向社会大众开放,越多人知道越好。相当多的百姓其实对设计并不了解,甚至误解为那只是就奢侈品而言;INDEX和某些设计行业奖项的最大不同之处,不仅仅是针对设计对社会发展所作的关键贡献,更试图教育公众服务设计之重要性。除此之外,INDEX和教育机构紧密合作,启发设计和商业学生,甚至培训教师,以此推动设计的未来能量。去年和INDEX合作的学生多达一千三百名,来自35个国家的90所大学,他们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一起执行了发展中国家的诸多改进项目。

    最新获奖作品中,颇有一些熟悉的作品和设计师。比如“拥抱”团队(EMBRACE)的早产儿暖包,荣获本届INDEX“身体”类的“人民选择”奖。这个利用特殊材料所设计的简单暖包,给出生在没有电力、地处偏远的乡村的早产婴儿们带来了生的希望;该设计自问世后相当轰动,频频出现在各大设计论坛和博物馆中,当选人民奖可谓名至实归。曾在2007年设计了“每个孩子一个电脑”(One Laptop per Child)项目的前任INDEX获奖者伊夫·贝哈尔(Yves Behar)这次为墨西哥成千上万的6至18岁孩子设计了免费眼镜,“看得更清,学得更好”(See Better to Learn Better)项目获得INDEX“身体”类大奖,它给不计其数的墨西哥儿童带来了更健康的未来生活。

    “家庭”类获奖作品是智利的廉价房屋项目;“社区”类大奖则颁给了“为首尔设计”项目,以肯定首尔的城市生活、环境和公共卫生等设计。“工作”类获奖作品是一套“为了改变的设计”(Design for Change)的游戏,学生通过玩模拟游戏来预见个人或公司的选择会给世界环境和气候带来的变化。它看上去有点像传统的“大富翁”房产游戏,却增添了许多带有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选择。

    最有趣味的获奖作品当然是“玩乐”类得主——一只别具一格的自行车头盔。HOVDING头盔是带在脖子上的,看上去像个项圈或围巾,但它其实是个气囊,只有在事故发生之时,才会迅速弹跳出来成为头盔,安全地保护车主的脑壳。不愿意牺牲个人风格或完美发型而带头盔的骑车手们有福了,终于有设计师不再以“安全第一”为借口而强迫他们带上大头盔了。正如INDEX评委对HOVDING的评语——“设计给用户提供了他们从未奢望的。”

    原文刊登于《经济观察报》

  • 五月里来摆摊儿忙

    春风里还透着一丝寒意,赫尔辛基人就憋不住地要从厚重的冬衣里挣扎出来感受一下五月里的阳光了。此时,赫尔辛基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扫舍日”隆重登场,真是太应时不过了。

    所谓“扫舍日”,也就是趁着春光清扫房间、打理旧物,倒和中国人春节扫舍的习俗颇为相似;只不过因着地之北,节气上晚了一季。而赫尔辛基“扫舍日”最具特色且最有趣的是,在这一天,允许所有的人上街摆摊儿,把自己的破烂晒出来做小买卖。

    晒破烂这件事儿,并不稀奇。每个街区隔三差五地都会组织各家各户把旧东西堆放在自家门口院前卖;就算不组织,勤于打扫的人家也总会把余货堆出来,给不给那几个零碎钱无所谓,能拿走就好。可是“扫舍日”第一次把赫尔辛基全城都变成了个跳蚤市场,这样大且广泛的规模真没见过。据统计,仅仅登记摆摊的就有四百五十个之多,没登记的更是占多数。所谓登记,只是到“扫舍日”的网站地图上把自己的摊位标注出来,无关任何工商或经营许可。也就是说,全城人民都可以在“扫舍日”当一回欢乐的无证摊贩。

    可惜天公不作美,一连几天阳光灿烂,到了“扫舍日”这一天,兴奋的卖家们却被密布的阴云、呼呼的北风和偶尔几滴冰冷的雨水给冻得透心凉。本该熙熙攘攘的街区花园人丁稀落,卖家缩手缩脚,买家心不在焉,个个都微皱着眉,不情愿地挨着冷风。买卖旧物的乐趣本来就不在于价钱,而是因着对某件不起眼的小东西的共同乐趣而聊上几句,再讨价还价一番。但人们都被冻得没了这番心情,没生意的卖家干脆扔下摊位,跑得没了影儿,不知道是自己淘宝去了呢,还是跑到最受欢迎的摊位——咖啡茶水铺子里暖和去了。

    “扫舍日”的初衷在于鼓励民众清理旧物,并且尽量发挥旧物的剩余价值,在把它们扔进垃圾桶之前低价或捐赠给需要的人。为了尽可能地发动群众,全城所有地方都可以任意摆摊,只要不阻碍交通、不造成安全隐患,不侵占私人领域。当然也有人趁机卖卖存货或小商品,似乎违背了“扫舍日”的初衷,有滥用契机之嫌,不过人们似乎并不对此恼火。卖咖啡和糕点的铺位就是个典型“违规”例子,可它们总是最受欢迎,逛累了都想吃点喝点儿,更何况冻得慌。

    虽说首届“扫舍日”因为天气原因不太兴旺,但看得出来赫尔辛基老百姓对摆摊儿这件事热情高涨。相比之下, “饭店日”的运气好多了。只隔了一周时间,温度却至少升了10度。已是第五届的“饭店日”诚然像模像样,小有经验。这个也是源自赫尔辛基的独创点子自去年五月登场,一季度一次。它的概念和“扫舍日”几乎一致,任何人都可以在“饭店日”开食铺卖吃的,无需任何营业执照。开饭店要比卖杂货复杂些,所以除了可以在大街上开铺子,也可以在自己家里或办公室里开,只要你有本事作出广告让人来吃。只不过短短一年,这次在“饭店日”网站上注册饭店的人已经从第一届的四十家上升到了近七百家。当然这包括了其他国家的一些城市,因为“饭店日”一出笼就大受广大食客和民间大厨们的喜爱,所以很快就被“出口”了。

    “饭店日”的宗旨是为了发扬吃食文化,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乐趣。创立者们鼓励人们把自己的小饭店概念搞得越怪越好,而非传统类型。不过无论怎样怪,最好是做成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并且做自己愿意吃的东西。否则连自己都不喜欢,又怎能吸引其他顾客呢?就这点来说,“扫舍日”则恰好相反,卖的都是自己要扔掉的东西,不过俗话说你的垃圾我的宝,慧眼识货的人正是此时出动淘古董的。

    无论是“扫舍日”还是“饭店日”,其实都提供了另类商机的可能性。尤其在经济低迷之际,一些人籍此灵感揽得好的生意点子也不可知。有软件开发商就立刻配合“饭店日”推出免费APP,帮助人们找食铺。而网络支付APP对于花光了现金的顾客和没有刷卡机的一日老板们来说,更是及时雨。对于那些犹豫着是否要开饭店为生的人来说,正好练练兵。

    原文刊登于《商务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