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一个芬兰女设计师的玻璃制作工作室

    如果你非要给芬兰设计师定性的话,阿努·潘蒂宁Anu Penttinen)绝对不是典型样板。首先是她的作品,乍一看似乎毫无“芬兰特色”,倒是带有浓郁的非洲土著风情;而等你碰到她,她那爽朗的大笑和强调自我推销的言论更让你难以相信来自素有内向沉稳之称的芬兰人。

    曾经游学世界各地的潘蒂宁去年在赫尔辛基最时尚昂贵的“设计区”租了个小小的街面房作为自己的展示厅。尽管只有周末她才有空前来开门迎客,但这种大胆作秀,又比较商业的做法在芬兰独立设计师之中并不多见,更不用提其中所担的财政风险了。潘蒂宁对此还是比较有信心的,虽然她刚刚开始走红,却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这也体现在了她的工作室选址和工作方法上。

    作为一个玻璃设计师,同时也是个亲力亲为制作每一件作品的手工艺术家,潘蒂宁把自己的工作室安在了距离赫尔辛基一百多公里处的努塔河村。这个小小的村子可以说是个玻璃村,建于1793年的第一家芬兰玻璃厂就在潘蒂宁工作室的街对面。如此深厚的玻璃制作文化背景自然吸引了包括潘蒂宁在内的许多玻璃设计师,一个以玻璃为媒线的艺术设计群落也就因此而诞生了。

    这种“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工作方式在艺术家和设计师中并不稀奇,对于纯手工作业者来说更是比较传统且便利的。潘蒂宁认为,这个平静而接近自然的小村子给她百分百投入工作状态的环境,尽管她的展示厅在闹市中心,而她作品的很多灵感来源亦来自都市,可是她并不喜欢无时不刻面对喧闹和嘈杂。玻璃制作是一项及其辛苦的工作,而玻璃本身也是一种特难伺候的材料,所以在村子里工作,有同行相近,哪怕不是一块儿干活,但知道喊一声就有人能帮得上手,心里就踏实很多。

    事实上,这种扎堆不落单的风格是目前芬兰新一代年轻设计师们所推崇的,尽管其体现方式不尽相同。在地广人稀的北欧大地上,“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似乎显得更为管用,不论是推广各自设计理念,还是开拓商业市场,纠集一批志同道合者,总能搞出更引人注目的响动。“艺姆”设计(IMU)就由一帮初出茅庐的年轻设计师组成,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他们成立几年来,倒也在世界各大重要城市和美术馆等举办了不同规模的设计展览。这要是换了个单枪匹马的设计系学生,根本就不可能。而像“金枪鱼”设计(Tonfisk)、“五角”设计(Pentagon)和瓦尔弗摩(Valvomo)这样已经具有一定商业市场和名气的,则采取设计事务所这样的形式,进行市场经营的正规化操作。事务所办公室听上去似乎乏味无趣,但其效果是网罗了一批有才华的设计师共同创业,设计概念唯有落实到产品,才算真正成功。

    这些,对潘蒂宁来说,当然是不同的路子。但是她正稳扎稳打地把自己经营得蒸蒸日上,随着定单的不断增加,大量的制作工作有点令她喘不过气来,背也快压断了。很显然,当她的名气如她所愿不断响亮的同时,她需要重新排列组合自己的工作方式。不过眼下,潘蒂宁最希望的,是能在努塔河村为自己附近找一个更好、更大的空间,最好是可以将工作和居住完全结合在一起。

 

    城市画报

The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