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 荒谬的父母培训班

           自从为人父母,才知道天底下不仅女人的钱好赚,孩子的钱也好赚;而最好赚的,大概还是要算年轻爸妈们的钱了!

          奶粉和玩具,其实还算是正常开销,而且也不算夸张和过分。吃吃喝喝、玩玩跳跳,不就是孩子们的工作吗?我所要说的,是针对忙碌的年轻爸妈们的一系列服务项目,这些收费高昂的培训课程和服务,要是说给我的祖父母们听,可不得吓一跟斗,他们绝对想不到,现如今连训练三岁孩子自己上厕所,都可以花钱请人代办。

          纽约城里的“SOHO家长”中心,就提供包括训练如厕等各种培训。只要交上每小时185美金的咨询费,“拉屎专家”就会训练你的孩子摆脱尿布,自己上厕所。如果买350美金的套装,专家们还会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一周的跟踪训练。说实话,几个月以前,当我面对已经三岁出头、却坚持不肯放弃尿布的大儿子,还真有要请专家的冲动。软硬兼施的马拉松式轮番劝说,对他无甚作用,而就在我彻底绝望、干脆放弃之时,他却自觉自愿地突然自己上厕所了。小家伙是不知道,他又替我省了一笔花销哩。

          同样在纽约,High 5公司以时价60美金教孩子骑自行车;我在大儿子同学的生日派对上,被一个年轻小伙子塞了一张传单,说是推销“宝宝足球”,可以教18个月的孩子踢足球。这个小伙子之所以出现在一个私人派对上,是因为小寿星的爸妈雇了他和他的同伴来,专门陪这帮精力旺盛的小家伙们一起玩“蹦蹦跳”和其他各项耗费体力的游戏。像他这样体格健壮的运动健将,其实作为“陪玩”或“陪练”,生意还真不错。好莱坞的一个大胖子喜剧演员杰夫·佳林也是雇主之一,只不过他并不心甘情愿。他的老婆因为嫌弃他不喜欢运动,整天当“沙发土豆”,就雇了一些小伙子们陪他们的孩子在花园里踢球。佳林对此十分反感,觉得看着一帮付钱请来的人和自己的孩子玩,自己等于像是被阉割了似的。于是他对他老婆说,“既然如此,你不会介意我花钱请个妓女回家,干些你不干的事情吧?”

         也许服务行业果真是发展到了某种堪称荒诞的高级阶段,而为父母们提供的服务名目繁多、分类细致,令人眼花缭乱而心智恍惚。不是说做父母该是人类的天职吗?大自然中的非高级动物们都会各尽职守地履行父母的义务,怎么二十一世纪的高管和律师们,面对满地乱爬、满脸口水、言语含糊的小精怪们,就都傻了呢?我认为《父母公司》(Parenting, Inc.)一书的作者潘美拉·保罗(Pamela Paul)说得好,她认为在现代社会,做父母已经是一件专业化的事情了。所谓的“父母工业”成功地说服了无数父母,令他们完全失去自信,认为凭自身能力,已经无法掌控孩子们的健康、快乐和成功。

          父母培训公司已然成为无数收费昂贵的咨询公司之一,其专业性及受欢迎程度毫不亚于经理人培训班。“正确父母”公司(Sound Parent)给身处各种情况之中的父母们进行各类培训,从如何挑选幼儿园到怎样整理家中空间,解决所有忙碌的现代父母有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总是对来家中做客的小朋友们十分小气,不能一起共享玩乐,通过每小时75美金的咨询,就可以学到如何引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大度,就没人来和你一起玩。这样的策略听上去似乎简单得不值得花钱咨询吧?其实很多培训项目,在我看来,几乎都是给生活白痴设计的。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一辈传统型家庭主妇们,谁不是整治家政的行家里手?难道现代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要培养的高智能爸爸妈妈们,非要通过Power Point和presentation,才能学会一些生活基本技能和普通常识吗?

          当然,现在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更严峻的,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我相信还是有其合理性。能够求助于Power Point来解决家庭问题的人,虽然有点可怜,但绝不可笑,因为他们至少能够正视问题且积极寻求答案,这本身就是还珍爱生活的一个表示。我也绝不会以五十步来笑百步,因为我自己这个当妈的,也积存着很多困惑和纠结。要是我真的做得那么游刃有余,倒不如参加“父母培训学院”的课程,摇身一变把自己培养成个“父母教练”得了,这倒真是桩顺理成章、一点儿也不亏本的生意。

          原文刊登于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中文网

  • 永别了,Domino!

        正在我犹豫是否要续订Domino杂志,还是重新回头定Dwell杂志,传来了Domino关张大吉的消息。这算是2009年初,受美国经济惨淡影响,杂志业响动比较大的一件倒霉事儿吧。美国几家大的设计网站和博客,甚至政治博客The Huffington Post上,也传来众多业内人士和设计爱好者们的哀叹惋惜之声。

            DominoDeborah Needleman2004年卖给著名出版老大Conde Nast的点子,当时她还是House & Garden杂志的编辑。不同于WallpaperDwell等设计杂志,Domino的定位是一本和普通读者对话,提供设计和购物指南的实用性设计手册。为了做到和读者互动,Domino的线上产品在我看来做得非常好,有时候甚至超过杂志本身。比如My Deco File,读者可以把自己的设计和装修灵感统统收集在内,等于是一个随时可调动的设计点子库;画廊和资源栏目,都是浏览收集资料最快捷的渠道,点击粘帖保存功能,要远远快过整理一大堆剪报。论坛和博客所起到的沟通信息之功能就不言而喻了;而配合杂志内容的录像故事,能够给读者带来更立体和生动的空间介绍。

        说实话,Domino于我而言,是有点太女孩子气、太小可爱了点。她的忠实粉丝,大多是二十几岁的职业女性,甚至女学生。正因为如此,Domino的设计灵感总是以省钱为宗旨,如何自己动手DIY、如何到旧货市场淘宝、如何把宜家家具、甚至大卖场的超市货搞得与众不同,这些都是Domino的王牌贴士。便宜人人爱占,更何况是能把便宜货弄出艺术感觉来,怎会不受众人爱戴?事实上Domino杂志的订户和报摊零售销量一直在上升,读者群不断壮大而粉丝持续铁杆,而眼看着经济下滑没个底,这样教人少花钱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食粮怎么就会断档呢?

            Domino公司对于关门的决定,只有一句话,就是说纯粹是受经济气候影响所至。对于搞报刊业的内行人来说,也很清楚,其商业模式不在于销量,而是广告收入。就在Domino看似红火热闹之时,她的广告量却比2007年少了26%,只有另一本相似杂志《建筑文摘》的一半都不到。可见老板们对Domino前景甚忧,市场上同类杂志满天飞,广告商却翻来覆去就这么几个,而且还都在紧缩银根。Domino纵然是拥有扎实的群众基础,也不得不忍痛收手,以免赔得更多。

        也就是说,市场分析行家们基本肯定:Domino的读者们不再会像过去那么热衷于折腾自家的客厅厨房了。世道这么不景气,谁还有闲情雅致拿装修房子当爱好来玩啊?就算淘的都是便宜货,不也得花钱吗?眼看着失业率节节上升,而吃穿住行都要支出,可是没功夫玩小情调喽。

        才四岁的Domino就这样夭折了。惆怅之余,我不禁想,不知有多少设计师们和刚从学校毕业的准设计师们会失业呢?而但凡与设计相关的行业,如Apartment TherapyMy Deco等网站,又不知道能撑多久呢?不过在此艰难时世下,或许也能出那么几个逼急了另辟蹊径的英才也不一定,平日里总是被大品牌大公司压得抬不起头,所谓困境倒也未必不是良机。

        没有机会一睹Domino杂志风采的国内读者,若有兴趣可赴其网站“吊唁” http://www.dominomag.com/)一番。乘着精彩内容仍然在线,还能扒点东西留作纪念,它们很快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哗啦啦地倒下去,再也起不来了。

        原文刊登于《经济观察报》

  • 奥巴马就职典礼现场侧记

         20号早上四点多,我先生就从地铁里给仍旧睡眼惺忪的我发了条短消息:“地铁车厢已经挤得水泄不通了。”

         这几周来,不论你打开电视还是广播,浏览报纸还是网站,说给全美人民,尤其是首都华府居民的事儿只有一件——两百多万人涌入城里观看总统就职大典,要乱套了,要封路了,气温又骤降至零下,大家要早做准备了,老弱病残都省省了!

          我这个临时起意的懒鸟,前一天晚上才忙着翻地图查线路,研究了半天,终于承认长久不练兵的自己无法一口气在严寒中骑上十几公里的自行车,还是老老实实回到地铁方案,说不定小时候那套挤公车的本事又能临场发挥一番呢?先生的短信和无缝不钻的媒体一样,令我稍稍慌张了一会儿,但仍强作镇静地先送孩子去学校,回家停好车,才信步走向地铁站。

          已经9点多,离就职典礼还有三个小时,但平时只要十几分钟的车程现在却说不准了。像我这样的懒鸟们还挺多,但终究属于广大亢奋民众中的少数,地铁车厢不仅一点儿不挤,我还找了个座儿。一个50多岁的男人正拿着DV拍身边的太太,一边拍一边解说,“我们在见证历史的路上!瞧,我们居然还有座儿!有一天,你要给你的孙辈们看这些啊!”太太忍不住笑出来,男人自己大概也觉得有点过,笑着放下了DV。

          说说笑笑的乘客随着一声“临时停车”的通告而担忧起来,接着便开开停停,磨叽得很。据说中国城地铁站有人失足掉下铁轨了,大家开始着急了,有人强作欢颜地开玩笑,说看来我们要在地铁里庆祝新总统就职了。但是几乎没人笑,反而更烦了。我立马重新翻开“作战图”,和邻座的人商量策略。那是《华盛顿邮报》的国家大道观礼排布图,封路路线、地铁车站开放情况、检查站、电视屏幕安置等非常详细,我们在交换了一些小道消息之后,迅速决定在地铁中心前一站就下车,虽然会有比较长的步行路线,但或许不会太拥挤,更能保证我们进入国家大道的主场草坪。

          一走上地面,逼人的寒气扑面而来,好在阳光灿烂。每三五步就有警察或协管人员指路,或许是事先的警告过于夸大,就算是没有封路的街道上也一辆车没有。我随着成百上千的人群往一个方向前行,大家摩肩接踵,却毫无推拉拥挤之势,所有人的步调都令人惊讶地保持着相同的节奏;人们的兴奋是显而易见的,却又没有喧哗和嘈杂,只有适度的交谈和笑声,或者此起彼伏的相机咔嚓声。就这样,人群低调有序地前进着,散发出欲言又止的快乐,这种感觉奇妙极了,好似平和的欢喜。

         随着国家大道的接近,路边的移动厕所开始成排出现,身穿迷彩服的国民警卫队队员越来越多;而与此同时,五花八门的小商贩们也都冒了出来。奥巴马别针、奥巴马海报、奥巴马旗子、奥巴马冰箱贴……,比较实用的,应该是奥巴马帽子和手套围巾了。最令我称奇的,是一个青年男子自己设计制作的椭圆形奥巴马头像耳环。抗议示威的人也没有错过这个良机,三三两两地举着标语和喇叭;有的甚至租了小货车,贴上海报,反反复复地开来开去。还有什么时候比此时更有曝光率了呢?

         一到国家大道,我就直奔华盛顿纪念碑附近。虽然这里只看得到国会山的一小部分圆顶,离奥巴马的就职台有将近4公里,但略高的地势可稍稍一窥前后延绵不绝的人群,拍出来的照片也有明显的参照物。能亲眼看到新总统本人固然令人向往,但周围这些动情的人们,难道不是更令人值得感受和纪念的场景吗?他们中有美国黑人奴隶的后代、拉丁美洲的打工族;有五月花号船上下来的第一批新英格兰移民后裔,还有和我一样黑头发黄皮肤的亚洲人……。不论什么肤色,来自何方,这一天国家大道上的人心所向,真可谓是高度一致。奥巴马和米歇尔一在大屏幕上出现,到处都是摇旗欢呼;布什和切尼一现身,立马嘘声一片,人们甚至自发地唱起“再见”歌,如此残酷而不留情面的评价,让我这个不喜欢布什的人也有点替他难过。

          也许是过于兴奋,又忙着拍照片,我和很多在场的人们一样,连冻和渴都顾不上了,似乎所有的感官都消失了,只知道一个劲儿地激动。非裔美国人们尤为活跃,尤其是女性,奥巴马一宣誓完毕,她们就又哭又笑,简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前一天(19日)正好是美国黑人民运领袖马丁·路德·金日,对于大多数非裔美国人来说,奥巴马的当选犹如实践了四十多年前金博士所倡导的“我有一个梦”。金博士当年这篇著名的演讲,正是在和国会山遥遥相望的林肯纪念堂作的,今天在场的一些人的祖父辈,当年正是在国家大道的这同一片草坪上,伴随金博士一起示威游行,并聚集在此聆听演讲的。今非昔比,看奥巴马今日的成就,不仅是非裔,所有倡导人权和民主的人们都有理由以此为豪,怎样疯狂也不为过。

          奥巴马的演讲一过半,还没冻糊涂的我便开始悄悄找退路了。下午的游行是肯定不看了,等会儿仪式一结束,又将是一拨撤退大潮,要是和这百万大军一起,被堵在城里回不去,我那学校里的两个小儿可怎么办。归途还算顺畅,只有我和少数归心似箭的人快步往回赶着,垃圾桶边堆成小山一般的咖啡纸杯和食品袋在空旷的街上显得尤其落寞,地铁车厢更是空空如也。是啊,今晚的DC城里将有无数欢庆的派对,连酒吧和餐馆都可破例24小时营业,正在兴头上的人们怎舍得这么早就离开这千载难逢的狂欢呢?

          我连蹦带跳地(太冷!)回到自家地盘,一出地铁就先奔超市买点吃的。付账时,那个平时熟络的收银员看似随意地问道,“你在那儿吗?”,“是的,我刚回来,”我一边划卡,一边说,“棒极了!”

         “我知道。”他把袋子递给我。我们心照不宣地笑了。

          原文刊登于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