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 黑白岁月

          早就在北京的“雕刻时光”和“黄亭子”看过片子,那里很长一段时间是圈内人转悠的地方。提到“圈内人”,其实我自己也有些概念模糊。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个所谓的圈子里的人呢?如果“触”点儿“电”的人就自称电影人,那我可不敢苟同。依我的经验,有些人的审美水准还不如一盗版碟片店的老板娘来得高。

          说正事。

          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中国电影人的朝圣之地。有的人电影圈里混不下去了才不得已去搞政治了。

          周璇,阮玲玉,黎莉莉……我心目中真正的上海淑女。而非那些混在酒吧里,说普通话的,生活在上海的女人。

          如今,我想一亲其芳泽,却只有去那黑白影像中寻找。银幕中的世界那么温柔而具有诱惑力,我几乎要忘了周遭的缤纷。

          阮玲玉在沉默中望着我。

         一片漆黑中,她说,好吧。

    特色:由虹口区文化局下属单位所办,存有大量黑白电影及默片,可随意点取播放。

    多伦路老电影酒吧  多伦路123号 

     城市画报 2001/11

  • 数星星

          在上海,不太有机会看到成堆出现的星星。却有机会欣赏成群出现的美女。

          海上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对面是继华亭路之后最火的襄阳路服饰市场,看到更多的是拎着大包小包的外贸商品的,脸蛋红扑扑,不施粉黛的小美女;而非美美百货出来的风姿卓越的老女人。

          路口太阳伞下的位置通常都是被自认形象不错的顾客占据。其实噪音指数绝对超标,说话都要扯着嗓子,还不是为了看人的同时,也让人看看自己。

          当然,必备的道具是一副墨镜,一份报纸或一本书(最好是英文的),还有一直燃着的烟--不一定非要抽。

    海上星  淮海中路1066号

     城市画报 2001/11

  • 当X遇上Y

          能在深更半夜把美女们拉到黄浦江的东面去“秀”,也只有“浦劲”有这个“劲儿”了。

          一个真正纸醉金迷的地方,只适合衣冠楚楚,浓妆艳抹。月薪低于某个水准,就不要来喝四十块一听的可乐。

          钢琴吧的JAZZ如那位歌手的肤色一样黝黑,纯厚,漂亮……,舞池里的乐队不管下面捧不捧场,总是劲头十足地蹦啊蹦……从来没有去过KTV,只是抬头看看楼上的透明吧台投射下来水晶般的光芒,象太阳……

          据说模特和空姐在周末可免费入场享用饮料,不知这样的政策会吸引更多美女还是更多有钱佬?周二周三的X+Y单身之夜似乎更受欢迎一些。

          那里的单身一定是“贵族”,小资这种词儿就不要再提了罢。

    浦劲娱乐中心Pu J’s 浦东世纪大道88号 金茂大厦(金茂君悦大酒店)三楼

     城市画报 2001/11

  • 夜游

          大巴在午夜的街头飞驰,哗哗哗,风凉飕飕的。只有五六个人在车上,沉默不语……

          到了,下车,买票,进门,脱鞋。

          我们在沙滩上。

          芝华士。啤酒。你呢?纯水。有烟吗?哎,是你啊,我刚到。

          天空很黑,很宽,城里看不到这样大片的天空。水中拉了屏幕,万花筒随TECHO在变,有人在水里跳舞。不要拍!讨厌!

          一下子忘了自己在什么地方了,晨曦中,水蓝得象海,天色红了,带上墨镜看日出,就呆了。

          嗨,睡过去了吧,一块儿打车走吧,便宜点儿。

          一个踉跄,踩了一脚的烟屁股。

     城市画报 2001/11

  • 好好玩艺术

         他追求暴力,他精通火药;他享受极端破坏带来的快感,他从东方一路炸到西方;他被称为“爆炸专家”,他被斥为“民族主义者”。戒备森严的APEC会议中,他居然炸到了上海滩!

          然而,他不是恐怖份子。

          立秋后的一个下午,我和他坐在浦东的一家酒店。他居然已经穿上了薄薄的毛衣,瘦削的身躯斜倚着,还有些微微的咳嗽。在看过了无数次千疮百孔的燃痕,想象过无数次惊心动魄,闪电霹雳般的瞬间,我不敢相信眼前这个书生般的男人就是缔造了无数次令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的艺术行为的蔡国强。

          这个被某些西方媒体认为“反西方的民族主义者”,被某些国内评论认为“剽窃侵权”的艺术家有着一张神态平和的脸,对于种种关于他的非议还以有条有理,语气缓和的解释。我随朋友一起称呼他为“老蔡”,在中国,当一个人被人称为“老 X”时,首先是一种尊称,是对这个人的各方面包括心理状态的一种认同,倒未必与年龄相关。

          44岁的老蔡看似相貌温和,甚至那我认为全中国最为刮噪的闽南方言从他嘴里吐出来,倒也细声慢语,声调适中。但是只要一谈到与创作相关的话题,他就“坐没坐像”,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老顽童”习性原形毕露了。

         “我就是个喜欢玩的人!”老蔡强调说,“艺术要好玩,但要好好玩!”

          这个泉州长大的老小子从小就是个贪玩的男孩。不仅贪玩而且乱想的习惯不可救药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演愈烈,玩出了个国际大师,也玩得很多人恼了火。

          三宅一生价值千金的名贵服装,被他撒上火药,炸得斑斑驳驳;台湾美术馆,被他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地炸了个遍;约翰内斯堡的发电厂,炸药穿堂而过,在玻璃窗和墙上留下一排窟窿;奥地利国家美术馆,被600米的导火线包围,他一声引爆,火光映红了半边天……

          不过这些都是老蔡的经典之作,并没有人因为“挨”炸而去告他。相反,他越炸,人们越开心。于是他越玩越起劲,把家乡的一艘旧渔船装上中药在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时,开进了威尼斯的大运河,取名为《马可波罗遗忘的东西》。等他玩得忘乎所以,玩出《草船借箭》和《威尼斯收租院》时,就真的有人不高兴了。

          然而对于老蔡来说,这些人的反应大概让他觉得“怎么这么玩不起呀”。自称对国际时政尤其关心,看报最关注国际问题和中美关系的他,在很多作品中都体现了他对人类社会,政治格局,文化体系等问题的考量和思虑。在一些专业的评论中,我们更可以体会到老蔡作品深远层次的内涵。可是就象许多记者都要启发他钟情于火药是否和童年经历有关,久而久之回答得多了,也就总结出了答案一样,某些内在的因果虽然存在,但是在表达形式上,老蔡的的确确是围绕着“好玩”的,甚至游戏的心态来呈现。如果他板着面孔说教,恐怕我们早就睡着了。

          2000年的惠特尼双年展上,老蔡把99只石狮子搬进了展馆,并以每只500,800,1000美金的价格出售。有个美国记者直截了当地向老蔡表示,他觉得这个名为《你的风水有没有问题》 (How is your Fengshui?)的作品简直就是运了一大批石狮子
    堆在一起,然后将其命名为艺术。而且美国人需要花那么多钱搬一狮子回家学习那卷着舌头都念不清的“风水”吗?

          对此,老蔡一笑了之。他告诉那个记者,他是最先从小在家里学到风水,然后才长大学习当代艺术的,两件事同样都是对空间的利用。买个狮子回家并不能改变你的命运,但是也许能让你重新思考,安排你的生活。最后,他郑重其事地强调说,只有风水有问题的人才可以购买狮子。

          风水,中医,都是老蔡钟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样一个有点文人士大夫情结的人,外表上和那些我们随处可见的稳重成熟的中年男人没什么两样。然而他天性中“好玩”(“好”字念四声)的成份时时在怂恿他去破坏--破坏平衡,破坏秩序,破坏一切中规中矩的东西。

         “艺术可以乱搞!”这是老蔡最早研究西方现代艺术时得出的结论。“中国人喜欢做大!”这是老蔡告诉我的。于是,他每一次惊人的创意就越搞越大,那份游戏者乃至指挥者颐指气使的自信及豪迈令观者不由自主地陷了进去,成为他游戏的一部分。

          喝药,泡澡,放风筝,炸美术馆,打高尔夫,看风水,吃螃蟹……

          去年的上海双年展上,老蔡把自己的作品象大字报似的贴在了馆外的宣传栏里,这样更多的过路人都可以上前看上一眼。他原来的想法是要玩个“人民奖”,到马路上请个“工农兵”来评选最佳艺术作品,然后在开幕上给艺术家颁奖。

         “你怎么知道农民就一定喜欢乒乒乓乓乱扔的焰火?”老蔡说起这次APEC焰火创意,“我们立一个金字塔在江面上,他们没准会觉得很棒呢。评论家老以为他要帮助百姓,而且认为百姓还没有发展到这种程度。其实老百姓在评论家之前。”

         传真纸筒塞上点火药,到了老蔡手里一放,就成了“蘑菇云”。1996年,老蔡站在纽约赫得森河边,右手执着“炮筒”,演绎他的《为二十世纪的计划--有蘑菇云的世纪》之曼哈顿版。远处,高高耸立的两栋世贸大厦在蓝天白云下清晰可见。

          现在想起来,那一次老蔡算是玩在世界之前了。

    INTERVIEW WITH CAI GUOQIANG

    记者:中国人常说,“玩火者自焚”。而你却是以“玩火”出名,并且越玩越起劲。同时我发现你这个人一谈起创作,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好象个玩心极重的老顽童。如此童心未泯,是否这个“爱好”也和童年有关联?
    蔡:和小时候经历是有关系的。不过这是我不断地接受采访,被问得多了,总结出来的。哈哈哈。我们福建乡下是很喜欢放鞭炮的。婚丧喜庆的,都少不了要放。有时候隔壁人家生孩子,只要听一下鞭炮声就知道,放得多是生了个男孩,放得少则是生了个女孩。我童年的时候,大陆和台湾关系很紧张,三天两头就听得到大炮的声音,火药味很浓。所以说相对于其他地区的艺术家,我对火药的感受力或敏感度更深吧。

    记者:那最早是什么时候,怎么想到利用火药创作的呢?
    蔡:我在上戏念书的时候,最早是用鼓风机吹画布上的油画颜料,也没有出于什么特殊原因。只是因为搞现代艺术,想到在材料上作文章。鼓风机一吹,让颜料在画布上到处跑。后来用火烧油画,慢慢地我感到这些都还是意识可以控制的,有理智的。如果用火药炸在油画上,这种偶然性就更大了,相对我的反抗也就更强了。所以这一系列的演变是一个自我破坏的过程。

    记者:为什么要进行这种自我破坏?
    蔡:我是一个本性保守的人。迷恋中国古典文化,尤其向往秦汉时期的文化。我感到自己和我们祖先的精神,灵魂是连在一起的,这种文化的支撑令我不寂寞。同时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了我的情怀过于雅致,我的价值观也十分严肃,个性认真,做什么事都四平八稳的。我通过火药--这个传统的,来自祖先的精神来打破我承自祖先的平稳。人往往在受到某种文化或精神的熏陶,塑造之后,会成为这种文化或精神气质的人,想摆脱其中的特质是很难的。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炸发电厂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象红卫兵似的。我在文化大革命中成长,不知不觉地也养成了说教的习惯。于是我要用我另一部分幽默,好(编者按:念四声)玩的天性来消化,破坏我传统古板的思路。艺术不好玩是不好的,但是要好好玩。

    记者:我也感觉到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热爱的。除了火药,你的其他作品中都有用到中药的元素,如《文化大混浴》等,这是否也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崇拜?
    蔡:不能这么说。我只是利用了古代方法论而已。我们也许可以用西方的方法论来表现世界,却很难用他们的认识论来表现,因为我们的心灵深处与他们用不同的价值观。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不一样。那时候我在日本走红,把我当个英雄对待,倒不是我做得特别棒,而是他们一厢情愿加给我的。因为他们一直在自己的文化里寻找出路,但在表现力度和语言主张上难以放到国际天平上抗衡。他们的花道,茶道被认为没有创新。或者做个铁块放在那里,说是表现禅和空,但被西方认为是极少主义。所以这个矛盾没有做出来,没有在自己的文化里找到一种统一的表现的方法论。我对中医,风水都很相信,我认为从中可以学习简历自己内外一体的方法论,所谓内外相乘。所以拿中药用作题材不是目的,学习它的方法论才是重点。

    记者:说到日本,你当时是怎么想到要去日本发展的?
    蔡:不是我选择了日本,而是日本选择了我,是命运的选择。如果当时有机会去菲律宾,我也就去了。那个年代正好是出国风潮,而从小在福建,隔海相望,一直就有渴望要出去看一看。在上海读书,受上海的风气影响,我当时比较个人化,很孤独,谁也不讨好。总想着有个舞台或天地与人交流。到了日本以后,发现人家都是自顾自地搞艺术,都是很孤独的,没有什么所谓的这个运动,那个现象的。我后来就慢慢反省,渐渐发现主流与非主流,体制与反体制,这两者之间虽然思考的问题和目标不同,但是他们的方法论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要通过艺术来改造社会,都想利用集体思想和集体意识来达到一个目标。

    记者:那在日本呆得好好的,大红大紫的,怎么又去了美国呢?
    蔡:刚开始我在日本也不容易。记得我曾经捧着自己的画去一家家画廊推销,别人就对我说,象你这样的中国青年,我们一星期要接待好几批。哈哈。等到后来出名了,每个美术馆都进过了,太多的采访和曝光,把我当成个战斗英雄似的,成天推出去做报告。时间长了,就不好了,尤其是对艺术家来说。当然,我在此期间,因为和不同的专家对话,学到了很多世界方面的思考。他们也愿意和我交谈,发现艺术原来可以是综合的思想,敏感地反映世界问题,虽然并不一定理性。正好当时美国的一个艺术机构有艺术交流的计划,我就去了。去了美国以后,应该说发展得更好了,很多国家我虽然没去做过作品,他们也知道了我,这大概是美国的力量吧。

    记者:要是当时你没有选择走出去发展的道路,或许现在会有不同的光景了吧?
    蔡:也许我成小说家了呢!哈哈哈。不同时代会造就不同的机会和人生。以我对火药的迷恋,如果我生长在抗战时期,或许打日本鬼子去了,也是用火药嘛,拿它炸火车去了!哈哈哈。

    记者:你好象是挺喜欢写东西的吧?我看了你写的《胡思乱想》就很精彩的。
    蔡:我还设想出一本有关艺术方面的小册子,可以供人们放在口袋里,上下班坐车时翻看。日本有出版社感兴趣,不过要是能在中国,用我的母语来先出这本书,我会更高兴。我小时候就写写古诗词什么的,二十岁左右还拍过武打片呢。也拉过小提琴,反正那时候比较盲目地爱好,有好有坏的。

    记者:说起爱好,我觉得你是个关心时政的人吧?
    蔡:是的。我看报基本上就看国际时政,很关心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

    记者:你作品中多次用到了龙,这是为什么?
    蔡:这是在美国生活的影响。美国人特别关注中国,媒体上常常有龙的形象来体现中国的主题,我就干脆用龙来和他们开这个玩笑,他们是不高兴的。其实我用龙并不象有些人认为的哗众取宠,还有“草船借箭”那个作品,有人说你拿个成语骗老外。其实不然。外国人根本不知道什么“草船借箭”,他们也没有兴趣知道。他们更关心的是艺术家的主张,一种他们自身没有经历过的艺术张力,一种有意思的新鲜的视觉体验,至于它起源于何处根本无所谓。你要让他们感到你是带着有目的的任务和主张,带着课题在悄悄地向一个未知的,未来的目标在前进。

    记者:有人说,在国外的展览中,策展人会出于平衡的考虑,选择一些中国艺术家作为样板。是这种情况吗?
    蔡:这种说法已经是很落伍的了。西方并没有要树立中国样板的意思。我们都是作为独立艺术家而存在的。这次威尼斯双年展时,说好了让几个艺术家作SERVICE,因为里面没有水,观众很不方便,我就挑了流动的卖水的活儿。我每次参加展览时,总是孤零零一个人带着助手,别人都有大使馆欢迎,大肆宴请什么的,而我就是在旅馆里睡觉,和助手在广场喝咖啡,就是靠作品好。

    记者:现在你一年大概做多少作品?
    蔡:一年大概十五件事吧。来找我合作的人很多,但我大概只做到十五件左右,其中有一两件是爆炸。有很多事常常是做到一半,就会象谈恋爱谈到一半谈不下去了一样,不是安全问题或技术问题比想象中的困难,就是觉得无聊而告终。

    记者:你在国外生活了那么多年,现在开始回国办展览,搞创作,适应吗?
    蔡:说实话,我在国外那么多年,在那里我知道做什么。回中国我不知道怎么做。去年上海双年展时,我只好把自己的作品和介绍向大字报似的贴在馆外,自我宣传,看看反应如何。出人意料的是,那些年纪大的老太太从头读到尾,也没有摇着头说艺术怎么是这样。老百姓对艺术没有条条框框,对他们来说,艺术也可以是这样的。西方人对艺术懂太多,就会有这样那样的评论。这件事也让我感受到了人的丰富性。

    记者:你这次担任APEC艺术焰火晚会的艺术总监,是否考量到这里的接受能力?
    蔡:有一定的考量。比如我原先的的计划是一上来就是那个“天梯”的焰火。但是说实话这样的开场观众是要有一定基础的,要知道这是艺术家在做作品。这种瞬间的作品,你一定要集中精力才行。我在台湾那次做“飞弹”的表演,馆长在和人说话,开小差,一回头,“飞弹”都已经在空中变成降落伞下来了,他很生气。可是艺术没有第二遍,来第二遍就成广告,电影了。世界艺术紧张就紧张在这里,不可重复。那么说回APEC,黄菊市长说,那些领导人不可能一落座就象小学生那样乖乖等着,他们肯定要左右寒喧。你一下子就上了天,大家还没回过神来呢。我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个意见,因为我是以两种身份在做事,一是艺术家,一是人的身份。作为艺术家,我可以说NO,才不管,他没看到,早干嘛去了。可是作为人这方面,我要想到我花了人家多少钱,来做这件事的目的。当然我不会搞那种五四三二一倒计时的俗气做法,那时浪费了别人给你的钱。我就用焰火在外滩两岸开出一排椰子树,算是序幕,说明开始了,给人一点心理准备。

    记者:在其他创作方面有没有妥协?
    蔡:没有。相反,我说服他们不要用那种可怕的高强度的激光灯。其实国际时政在我的焰火总体设计上有体现。我们是表现一个开放开明的风格,还是虽然强悍有力,却离西方风格水准很远的东西?我们要表现一种强度,令他们担心,还是如耍把戏般的东方风味让他们放松放心?我个人认为让人担心是被人看得起,美国老找我们麻烦就是因为我们中国要强大。

    记者:虽说这次的焰火晚会算不上是你的作品,但可以说是你第一次在国内合作创作,在工作流程中和国外的有什么不同?
    蔡:技术上没什么区别。这样一个晚会的准备首先要在设备上反复研究,要找空地演习,反复实验技术可行性。涉及到的专业人员有电脑师,焰火师,各种装置的工程人员,飞艇飞行员等等。而涉及到的部门如航管局,港务局,消防局等有二十多个。所以这是一个综合的艺术。要说和国外的不同,那就是就算克林顿要在23幢楼楼顶放焰火,也要一家一家敲门去问。要看你买多少保险,看人家高不高兴,完全建立在个人的意愿上。我的一些计划就有因为这类原因而不得不放弃的。但这次的合作,因为政府开了动员大会,各个单位都很配合,干起来真是爽。

    记者:听说你即将在上海举办个展?
    蔡:是的。大概明天二月我会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其中会有我的油画,以印象派画法画出爆炸的瞬间,叫做“印象的草图”。这里面有我不变的情感。经过这么多年上下起伏的变化,我要寻找我童年的回忆:为什么要做艺术家?以及我对艺术的爱。虽然我的爆炸VIDEO,装置作品可以被那些大美术馆收藏,但是我知道我的绘画可能一辈子都进不去。因为时代不同了,绘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被不同时代的精英们不断地努力探索过,留给我们的空间所剩无几。清醒地选择绘画作为人生目标的人,是需要有非常的勇气和胆量的。不清醒的话就是自得其乐了,那是太美好了。

    记者:你的选择是清醒的吗?
    蔡:我自认为是清醒的装傻。

     艺术世界 2001/11

  • 把艺术品买回家

          把达利的画挂在客厅?还是将亨利·摩尔的雕塑放在花园里?购买艺术品好像是一件大事。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专家指点,总不如去逛连卡佛买PRADA来得轻松。

          可是博物馆已经不是唯一可以欣赏艺术的地方了。艺术,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亲近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她令那么一批时尚女性在迫不及待地赴专卖店抢购上市新品的同时,也激动万分地寻觅自己心仪的一幅原创画作。

         “她们对名牌服装的热衷和追求,在于名牌服装本身非同凡响的品质,并借助这一品质满足和提升自我的愿望。从这个角度讲,艺术品与名牌服装之间在功能上是一致的。”北京当代视觉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监翁菱说,“我们往往感觉艺术品更为可望而不可及,并且是更为精神的东西。事实上,许多变化已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我相信,艺术品,无论是古典的还是当代的,终会因其恒久的价值和魅力,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它与我们精神和情感需求的贴近,并成为不断关注自身生活品质人群的追求目标。”

          购买艺术品好像很难被冠以“时髦”或“酷”的名头,可是正如翁菱所说,“真正好的艺术品永远是对一个社会时尚的把握和再现。它总是站在一个社会文化的最前沿,是对社会物质和精神创新的反映。”

          从鸡尾酒会到互联网,现在有太多办法可以接触并收藏艺术品。以下就是几位ELLE女子追寻她们心目中更高层次的时尚的过程。

    在艺博会上购买

    雷平, 和君创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总裁助理

          自称附庸风雅的雷平是画展和博览会上的常客。认识了不少艺术家和艺术经纪之后,她开始在朋友的推荐下购买艺术品。
    上一届上海艺博会上,雷平买下了赵无极的一幅版画。“我挺喜欢赵无极的东西的。当时开价一万元人民币,谈到9000。一个朋友说,挺有投资价值的。”雷平笑说,“其实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投资不投资的。只是我自己还挺喜欢这幅画的,所以就买了。”
    对于雷平来说,买艺术品是件“好玩”的事。她不会考虑升值的问题,也不会花太多钱去买特别贵的画。“只要是和我自己喜欢的风格相符的,有一定装饰效果的画,我就有可能买。”因为工作关系,雷平有很多在纽约做金融的朋友,“他们买画大多也都是凭直觉,以自己的喜好为主。”雷平说。

          已经举办了五届的上海艺术博览会今年的申展人数量和实际展位均占历届之最。虽说其中艺术品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但的确让许多普通买家达成了交易。作为普通老百姓,这是个一窥艺术珍品的机会,也是个选择多样的卖场。

         “我最喜欢的还是线条简洁,风格朴素的作品。”快人快语的雷平说到,“施大畏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我收了不少他的画。”

    如何在艺博会上挑选艺术品?
    一)每年全国大大小小的艺博会在各大城市均有。
    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每年11月份举办。网址:www.sartfair.com
    中国艺术博览会,每年8月份举办。网址:www.cncac.com
    二)在铺满了展位的大厅里,很容易走迷了路。一旦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最好把展位号码和大致位置记下来,以便回来寻找时方便。如果还未决定是否购买,可以和工作人员交换名片,说明可能的购买意向,要求保留或便于沟通。
    三)不要以为艺术品就不能讨价还价。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关键在于如何商谈。尤其在博览会的最后半天,一些参展商会自动降价,以免去复杂的搬运过程。这是最好的交易时机。

    网上购买

    顾爱斌,上海鸿运运输公司 总经理

          虽然当年的毕加索没能享受到电子商务的乐趣,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毕加索”却在没弄懂电子邮件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就被经纪人“推”上了网。其实,农民画家缪惠新并不在乎这个称谓,1998年和张艺谋一起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十大艺术家”之一的他,至今仍在家乡的镇子里忙活。可是通过网络,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看到他在父亲米仓里画的画了。

          顾爱斌自认不懂艺术,也很少上网。偶然的机会却让她通过鼠标的轻轻点击买下了缪惠新的一幅《缪雨和她的猫》。“其实我工作很忙,根本没有时间‘冲浪’,”她说,“朋友介绍这个网站,我随便上去看了一下,就喜欢上了这幅画。”做生意果断坚决的顾爱斌买起东西来也干脆利落,“不出办公室,我就可以先挑选我感兴趣的东西,这种节省时间的做法很适合我的工作节奏。”

          通过网络购买艺术品已逐渐成为中国年轻人艺术消费的一种新方式。根据嘉德在线总裁陆昂介绍,自去年六月网站成立以来,成交总量已达七八千万人民币。“中国人老以为买艺术品是贵族行为,其实不然。网络本身很平民化,我们就是要把‘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陆昂指出,从几十万元的名家书画到百十来元的清早期的小碗,都能在嘉德在线上找到。

         “当然,我不可能只看一眼网上的照片就决定下来。”顾爱斌笑着说,“这点常识我还是有的。在付500美金之前,我抽空去看了一眼真的画,发现她比网上要漂亮多了。”

    如何在网上寻找艺术品?
    虽说网络无国界,还是最好在中国国内的艺术网站购买艺术品。毕竟,你要在付钱之前看一眼真货。如果你不可能在一天内跑遍所有的画廊,却有可能在宽带网上花两小时浏览无数你感兴趣的画家的作品。对于目的性明确的买家来说,网络可以节省预选的时间,收集更多的信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上画廊在国外有很多,在国内,大多都是专业画廊的网站,单纯的网上画廊却很少。
    当代中国艺术画廊www.artscenechina.com
    红印章网上画廊www.redchop.com
    缪惠新艺术网站www.miaoart.com
    嘉德在线www.guaweb.com

    在朋友的派对上购买

    刘晓堤 福特基金会 法律项目官员

          刘晓堤时不时地会买一些她认为是“艺术品”而非“纪念品”的东西。对于她来说,在画廊购买的经历未免有些单调枯燥,无异于逛商场,喜欢就买下了。

          这幅《内府藏》却是刘晓堤在一次派对上买下的。“那才有趣呢,”刘晓堤说,“当时我们的一对外国夫妇朋友要离开上海,在家办了个告别派对。女主人喜欢艺术,就把她的一个艺术家朋友的画摆满了整个屋子。我们都很喜欢,开始以为只是他们的自己的装饰品,后来才发现上面还贴了小小的标价。”

          这显然是一次愉快的经历,大家在吃喝玩乐闲聊中顺便欣赏一下画作。刘晓堤说,她感受不到在商业环境里那种购买的压力。女主人的推荐和轻松的家庭氛围是使她心甘情愿地付了3000元人民币买下了这幅画。临走的时候,有好几对朋友都买了画。

          陶艺家海晨经常在家举办派对,向朋友们介绍她或者她的艺术家朋友的新作品。“开派对并不一定要卖作品,而是向大家介绍艺术家自己喜欢的作品,从而拉近了艺术品和人之间的距离,”海晨强调,“沟通才是重点。艺术家希望购买者是真正懂得,爱惜自己作品的人;而参加派对的购买者在与艺术家充分沟通后,也对艺术品产生了感情,会觉得物有所值。”

    如何参加艺术派对?
    如果你是个交友甚广的艺术爱好者,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私人派对并不难。一般来说,只要积极地在某一个派对上派送自己的名片,之后你就会收到各种各样的请柬。
    有一些餐厅,酒吧,宾馆和俱乐部也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艺术沙龙,通过网络和报纸都可获知这方面的信息。不管你准备参加哪一个艺术派对,事先知道主持人和艺术家是谁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可以预习一下背景知识,聊天时不至于太白痴;另一方面,如果是你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不必再去浪费时间了。

    在画廊里购买

    周晓雯 上海香格纳画廊

          周晓雯恐怕是上海第一个投身于现代艺术画廊工作的女孩。从1995年至今,她对艺术的理解日渐成熟。购买自己喜欢,并且经济上能承受的艺术品也慢慢成为她无数消费行为中的一项。

         “丁乙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第一次看到这幅《十示》,是95年在画廊展览时。虽然还看不懂,但是我就很喜欢,觉得好看。”周晓雯回忆到,“这么些年来,我和丁乙已经是很熟的朋友了,了解了他的为人处事,就更喜欢他的作品。他是个理性的人,作品也理性。我喜欢他作品中丰富的色彩,安静感,和层次感。那种自然的流动性既让人捉摸不透,又让人每看一眼都有不同的感觉。”

          当时没有买下《十示》,令周晓雯在之后的几年里后悔不已。“看过很多作品之后,我还是觉得很喜欢它。于是就想,等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再看到喜欢的作品,一定要马上买下来,免得如此懊恼。”

          也许是有缘,这幅《十示》在海外展览了一圈,居然又辗转回到了上海的画廊。“我当时一看到它,就开心极了。虽然这幅早期作品因为时间原因有了点小小的破损,可是一点都不影响它的美感。”周晓雯现在说起来还有些兴奋,“我马上买回了家。3000多美金。”

          丁乙现在的作品价格起码在6000美金。升值虽然不是周晓雯的购买初衷,却是她认为从专业画廊购买艺术品的好处。“正规的,专业的画廊会在充分了解艺术家的前提下,谨慎地开始和艺术家之间严肃的合作。画廊专业人员的眼光具有前瞻性,能看到艺术家的发展前景,对其艺术价值有一定的保证。从投资角度来讲,风险性也较小。”周晓雯说。

          周晓雯坦承自己也是从不懂到懂。“6年前我看丁乙的东西就是一块布。现在我就能体会其中的意境。”周晓雯笑道,“有很多人路过我们画廊时,一句‘看不懂’扭头就走。其实这没什么丢脸的,关键还是看你是否能敞开自己去学习。其实我是很乐意和他们聊聊天,分享自己的心得的。”

          刚刚从襄阳路买了大包小包回来的周晓雯和一般女孩子一样喜欢买买时髦的便宜货。可是她总不能成功地说服身边的女朋友到画廊“购物”。“我对她们说,花2000元买一幅高级印刷品虽然便宜,可是几年后它就会进垃圾筒,”周晓雯比划着,“通过画廊专业人员的眼光,三四千元买下的新晋艺术家的作品两年后很可能就大不同了。”

    如何找到专业画廊?
    近年来中国的画廊业发展甚快,其中各自的侧重点和所长都不同。以下所列画廊仅供参考。
    香格纳画廊
    上海 皋兰路2号甲 复兴公园内 电话021-63593923
    www.shanghart.com
    东廊艺术
    上海 西苏州河路1133号 电话021-62664216
    艺博画廊
    上海 浦东花园石桥路198号 电话021-58880111
    www.yibo-art.com
    四合苑画廊
    北京 东城区东华门大街95号 电话010-65268882
    www.courtyard-gallery.com
    红门画廊
    北京 东便门角楼一至四层 电话010-65251005
    www.redgategallery.com
    中国艺术文件仓库
    北京 机场辐路草场地以北 电话010-84565152
    www.archivesandwarehouse.com
    上河美术馆
    成都 大安西路上河城内 电话028-3199929
    www.uprivergallery.com
    逸品堂
    广州 广州大道中133号信龙大厦四楼 电话020-87377510

    在旅行途中购买

    朱明晖 杂志艺术顾问,自由撰稿人

          因着书法家母亲自幼的熏陶,曾从事外交官和IT事业的朱明晖一直对艺术情有独钟。夏天和女友去欧洲旅行,女友大肆购买名牌服装,她却买下了达利的画。

         “那是在布鲁塞尔附近的一个小镇,到处是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漂亮极了。”朱明晖说,“我们偶尔路过广场边的一栋老房子,发现正在举办达利的画展,就走了进去。”

          达利的这幅版画插图让朱明晖联想到了中国的传统书法。“他的笔触真的象毛笔画出来的,和一般黑白版画上清晰的刻痕不同。虽然粗粗的痕迹,却十分灵活而有意思。”朱明晖回想当时的情形,“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并且马上想到要买下来送给我妈妈。”

          朱明晖买下了这幅持有限印刷证书的版画,和另一幅有着达利签名的小水彩画,加起来不超过1000美金。“女友在巴黎时购物,也花了不下1000美金买那些名牌服饰。可是对我来说,这些画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旅行纪念品。”

          接着朱明晖笑着说,“你知道在欧洲非居民旅行者购物是可以退税的,他们应该退大概20%的画款给我。可是我回北京后,很久都没有收到,只好和他们EMAIL联络。催促之下,他们才说好的好的,退还给了我。这也算是个小插曲吧。”

    如何在旅行中购买艺术品?
    在旅行中购买艺术品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异国异地的艺术家和展览常常会令你大开眼界。如果打算在旅途中搜罗一些艺术品,就因先收集信息。
    一)提前了解当地文化背景,获知美术馆和博物馆的资讯。
    二)到达后,从当地报纸杂志上了解当时各项展览的讯息,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三)除了专业画廊,留意一下自由艺术家在街头市场上的摊位。
    四)购买时,要询问是否可退税。并保留好一切单据,以便日后查证。

    向画家预订

    周志勤 置基药业 总经理

          在上海的一栋老房子里,作为外乡人的周志勤已安家落户。每一个房间都挂着她喜欢的画。“自买了第一幅画开始,我就慢慢看一些艺术方面的书充实自己,”周志勤说,“学习一点是一点吧。我工作实在太忙了。”

          儿子12岁生日的时候,周志勤找到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崔小平,请他给自己儿子画一幅肖像。“他12岁了,是个告别童年时代的年纪了,”周志勤的口气里多了一份母亲的爱怜,“作为母亲,我特别想保留住他那份小孩子的天真。这对他来说也是个很有纪念意义的生日礼物。”

          人们常常错误地认为只有达官贵人才会请画家为自己画肖像。曾经给摩纳哥公主和胡里奥·依格莱西亚斯等名流画肖像的著名旅美画家李同欣坦承几乎没有国内的人请他画肖像。而在美国,这是非常普遍的,只不过因为画家的名气大小,价钱各有不同而已。

          其实,不仅仅是画肖像,向画家预订画作即保证了画作的绝对原创性,也保证了其独一无二性。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新装修好的客厅缺一幅画,可跑断了腿,不是风格不符,就是尺寸不配。如果请画家度身定做岂不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

          周志勤家的客厅和卧室里都挂着行情看涨的青年画家夏俊娜的油画,“可能是做生意做久了吧,我买东西时,除了喜欢,总还是要考虑其经济价值,”周志勤有点自嘲地笑到,“不过,我对我儿子说,妈妈花两万元给你订这幅画,让它升值的唯一途径就是你成长为一个成功的人才。”

    如何向画家预订画作?
    非常遗憾的是,由于消费群体的欠缺,中国没有国外街头随处可见的那种画肖像或风景的专业店,画家们也从来不做此类商业广告,只是关起门来画画介绍上门的生意。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职业画家都接受预订。所以,通过当地美术学院和画廊问询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从拍卖行购买

    严革 北京某跨国公司 法律顾问

          严革是所有采访者中唯一提出不能暴露她所在公司名称的人--公司有规定。而她却又爽快地答应了我们拍照的要求,倒真挺符合她这个学法律的人的思考方法。

          思维严谨的严革是拍卖行的常客,“我先生才是大收藏家,还在拍卖行卖过他的收藏品,”她说,“我嘛,不象他喜欢当代的先锋作品。我只买一些我认为美的,赏心悦目的画。”王玉平的《红白脸》是严革花了三,四万人民币在嘉德拍来的。“这幅油画以画家夫妇为原型,色彩鲜艳,笔触大胆,我很喜欢。”

          一般在正式拍卖前,对于自己喜欢哪些作品,准备花多少预算,严革都已心中有数。“这样可以防止自己打乱预算,不会超支投入,”严革认真道来,“拍卖的时候总是有点紧张的,总是有人会和你竞价,但只要自己心里有底线,就不会豁边。”

          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油画部经理高园声称,911之后,虽然纽约拍卖行情大大受挫,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的业务。“国内市场一直相对独立。”她说,“去年11月的秋拍上,65件拍品有四十多件拍出,而且买家很多,不是只集中在几个人身上。”

         拍卖会并不只是大收藏家们的专场,拍品也并不都是天价。高园认为买家要有平常心,首先要买自己喜欢的作品。或许拍品在十年后会升值,但这种投资行为是中长期,而非短期的。

         “有时候如果家里有项大的投资,我们就不会每场必到,”严革说,“但我们这种投资行为一直是持续性的。”

          对于严革来说,有名望,有影响的拍卖行公正,透明,不仅对艺术品的品质有保证,也代表了“一些人”的眼光。象她这样的年轻收藏家正在不断增多。

    如何参与拍卖会?
    一)平时要多跑画廊,多看艺术类书籍,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力的同时,了解艺术市场行情。这样才不至于在拍卖中盲目行事。
    二)通常拍卖行在举行拍卖会前,都会分发拍品目录。要仔细研究目录,了解艺术品和艺术家背景,并初选自己准备买的作品。
    三)正式拍卖前的预展一定要参加,这样可以进一步仔细地研究拍品,好好看看你喜欢的作品,做最后决定。
    四)拍卖前要定下自己的预算和最高承受能力。拍卖时不要受现场气氛影响,任何激动或情绪化的决定都是不理智的,容易后悔。成熟的买家不会意气用事,心中都有一个价格和价值的标准。

    国内主要拍卖行一览:
    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
    上海 南京东路422号4楼 电话021-63223458
    佳士得国际拍卖公司北京办事处
    北京 建国门外大街19号国际大厦16楼B 电话010-65006517
    上海办事处
    上海 南京西路1376号上海商城404室 电话021-62798773
    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
    北京 宣武区和平门外琉璃厂东街64号 电话010-63036596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
    北京 建外大街22号赛特大厦101室 电话010-65122288-5106

    艺术品购买贴士


    · 要忠实于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盲目崇拜和迷信。只有令自己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投资或收藏另当别论,但也需谨慎听取业内人士的意见,充实自己的艺术修养,才能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 无论在哪里购买,都可以尝试讨价还价,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信口开河令人讨厌。别忘了询问是否可送货上门,就可省事不少。
    · 购买时要确保艺术品的原创性。如果是版画或雕塑作品,艺术家亲自翻制的拷贝价钱会高一些。
    · 可以去艺术院校挖掘学生作品,有时可找到价廉物美的好东西。
    最后,把画买回家之前最好先比划一下墙面,免得拿回去大小不得当。

           ELLE 世界时装之苑  2001/11